回覆列表
  • 1 # 井岡山雲竹工藝品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借鑑唐朝軍人藩鎮當權趙普等人的說解採用重文輕武為國策仰止武將當權與民休養生息

  • 2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趙匡胤登基稱帝后,面對的形勢並不樂觀。在他建立北宋之前,一共出現了五個短命王朝,即在五十三年的時間內,改換了五個朝代和八個姓氏的十三個君王。如何避免重蹈這些前朝的覆轍,成為他即位後的第一要務。趙匡胤在鞏固趙宋天下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個事情:

    一、分割和削弱宰相之權。在北宋之前,宰相號稱“事無不統”,成為僅次於皇帝的二皇帝。為了避免宰相權力過重導致政權不穩的事情發生,趙匡胤設定了樞密使,使宰相不能掌管軍政,樞密院與宰相對稱二府。又設定三司,號為計省,三司使則號為計相,使宰相不能過問財政。

    設定副相,防止宰相專權。北宋初年,並沒有副相,趙匡胤只是任命親信趙普一人為宰相。後來,趙普政務繁忙,疲於應付,趙匡胤遂決定給他找個副手,取名參知政事。副相的職權、地位都比較低,“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只是宰相的助理。後來,由於趙普擅權,趙匡胤意識到應該利用副相牽制和監督一下宰相。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六月,趙匡胤決定提高副相的職權,與宰相輪流知印、押班、奏事,宰相一位空缺時,由副相代行職權。

    二、削弱和牽制帶兵大將之權。趙匡胤設定樞密院的用意,也不僅在於分消宰相之權,而是用樞密院牽制帶兵大將的權力。樞密院的負責人叫樞密使,由文官擔任。由於五代十國以來的政權更迭,多是由驕兵悍將所為,而趙匡胤本人就是以武將的身份取周代之。所以,趙匡胤對武將非常不信任,自然不會把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使交由武將擔任。樞密使有制令之權而無握兵之權,帶兵大將有握兵之權而無制令之權。也就是說,樞密使有釋出作戰的權力,但手中無兵。帶兵大將雖然手中有兵,但無權擅自調動軍隊。而樞密使釋出之權卻要由皇帝授予。這樣一來,有效避免了“陳橋兵變”的再次重演。宋太宗繼位後,又實行“將從中御”的辦法。意思就是帶兵大將必須嚴格遵照皇帝制定的戰術和要求行事,不能擅自改動。宋太宗的這條家法雖然有效控制了帶兵大將,但同時捆住了前線將領在指揮上的臨機應變,完全將戰爭主動權交於了敵方。

    三、設定二司、三衙牽制樞密院。二司(殿前司、侍衛司),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的設立主要是為了中央集權。樞密院掌兵籍、虎符,是全國最高軍事決策機關,掌握兵權。二司,三衙是全國最高軍事管理機構,統轄全國軍隊。再加上前線帶兵大將,就形成了決策、管軍、統兵之權的相互分開,以達到“各有分守”。互相牽制的目的。

    四、實行“更戍法”。五代十國以來,各地防務多是由一支固定的軍隊長期負責。時間久了,難免形成將領與士兵互相依存的宗族關係,這對政權是個隱患。為了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趙匡胤實行定期將駐軍調往其他地方戍守的規定。

    五、盡奪州郡長官之權。鑑於五代十國時,地方州郡官員擁兵自重,終成朝廷之患。趙匡胤即位後,將州郡長官的兵權、財權及人事權全部收回。這樣一來,確實完全避免了州郡長官尾大不掉之患,但也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及剝奪了他們處理緊急事件的權力。比如北宋末年的宋江、方臘起義及金軍南侵後如入無人之境,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各地州郡長官手中無兵,只能束手無策。

    六、嚴禁借科舉之機結親納厚。趙匡胤在登基後的第三年(公元962年)九月下詔道:“及第舉人,不得呼知舉官為恩門、師門及自稱門生。”其實就是防止官員形成一個個政治小集團,這對維護政權穩定是非常不利的。

    綜上所述,大致為六項,但實際上制定的規章制度還很多,不過主要還是從軍事方面著手較多,畢竟趙匡胤本身就是以武將之身代周稱帝的,所以,他對武將擁兵之害非常在意。從實際效果來看,確實起到了監督、防止武將造反的作用,不過也為將來的積貧積弱埋下了隱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允許你的孩子擁有秘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