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鵜鶘心理陳小康
-
2 # 鵜鶘心理
說到心理學實驗,我想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耳熟聞祥的莫過於杯弓蛇影的故事了說是在古時晉國,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裡,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訊息,瞭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裡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當一個人受到自己消極的暗示後,就會產生一種自我實現效應,導致我們會朝著自己預期的方向發展。
而對我來說,比較驚歎的是《達倫·布朗:推》這個真人心理學實驗節目。在短短七十二個小時之內,竟然能夠讓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走向極端,變成殺人犯。這個心理學實驗,其實是達倫·布朗想研究社會屈從性對人的行為帶來的影響。在節目中觀眾完全能體會到每一次突發意外,同時也帶來的高度焦慮與折磨。同時帶給自己的心理衝擊和更多的領悟是什麼呢?裡面所有的人物都是隨機抽取的,只是需要按照一些設定的情景壓力開展和演繹。我想很多人以為自己在裡面是不會受到這種影響的,其實我想說的是一般來說我們所有人的智商都是在同一個閾值裡的,而我們的道德也未必比人高尚。
而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生活化的“心理學實驗”要算去算命的了。我們發現,好像很多時候那些算命先生貌似都是算得比較準。於是也會有很多人在想在問是不是有什麼讀心術之類的。可是,我們只要反過來想想,那些算命的為什麼就沒有算好自己的命呢?要是能夠算出來,不是能夠提前防範了嗎?其實,我們發現每一次算命,我們都等於是他們的心理實驗品一般,他們透過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技巧,幫助自己不斷探知到我們的資訊,同時在說些是是而非,模稜兩可的話,隨便你怎麼去理解。本來一句話就有兩面性的,按照你自己的心境,你會發現怎麼理解這些話都是正確的。
回覆列表
一看到這個問題,腦海中就立馬浮現出自己和別人說是學心理學專業的情景。朋友一定睜大了眼睛,問:那你直到我現在在想什麼嗎?就像對心理學本身的誤解一樣,提到心理學實驗幾個字,很多人更感到不可思議,心理學怎麼做實驗?是在實驗室中控制人的行為?是透過單面鏡觀察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現嗎?其實,不管什麼樣的實驗情景,心理學家都有絞盡腦汁去設計過。
但是,作為實驗,心理學也會講究自然科學實驗中的幾乎所有科學法則,只不過研究的物件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實驗的核心是在排除特定無關變數的因素下,確定自變數和因變數的關係。舉一個例子吧,比方說,心理學家對人更容易會無條件服從權威這個假設感興趣。那在這個假設中,我們就剝離出自變數:權威性與否,因變數可以設定為研究物件的服從比例。實驗場景就假定在教室中,一個課堂上,穿著正裝的教授(高權威性)要求大家舉起右手,雖然很莫名,還是有很多學生舉起了右手。而在另一個課堂上,穿著隨意的助教(低權威性)做了同樣的事情,要求大家舉起右手,但是這麼做的學生比例很少。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的例子了。但是光這樣還不夠,可能你還要保證助教和教授在發出這個指令時所說的話是一樣的。或者說,還要對兩個班級的學生的性別和性格進行匹配,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影響服從這個行為。有可能女生服從性更高一點,或者具有某種依賴性格的人服從性更高一點。在控制了所有的無關條件之後,我們才能得到結論說,權威的形象本身可能引發更高的服從性。
所以,心理學實驗看看很簡單,其實執行起來不容易啊,畢竟人的心理和行為太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