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半度中
-
2 # 江湖人稱徐老師
內耗,是企業永遠不能迴避的問題!任何一個企業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內耗,只能說減少內耗、控制內耗,不要讓內耗變成內鬥。
正常來說一個企業創立之初大家都沉浸在創業夢想之中,大家的目標比較比較統一,都想著趕緊開拓業務把公司做起來,往往能夠齊心協力、化繁為簡的一切從更好的開展業務出發。這個時候大家重視的是快速、有效,人際關係也比較簡單,層級也不是那麼突出。很可能老闆都跟員工一起打地鋪、吃盒飯,業績好了大家一起高興、業績不好大家一起想辦法。這個時候最大的壓力是生存的壓力。
組織發展由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業務管理由粗放到規範,這就需要增加控制,控制的增加必然導致內耗的產生。業務流程越長、節點越多,內耗越大。因為任何一個節點上的人都要履行他所在節點的職責,節點與節點之間就會產生內耗。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出差回來報銷費用,財務是不是會對你的報銷單、發票進行核驗,不符合財務規範的是不需要你去整改?而企業創業時可能這個費用直接老闆微信就給你報銷的,甚至發票都不需要,剩下的就是財務自己去處理了。
此外就是組織中都講究權責約束,要實現權責約束就必然產生內耗。
所以,任何一個組織、一個企業都不能避免內耗,我們能做的就是減少內耗、控制內耗,讓內耗不要變成內鬥。
-
3 # Amy愛讀書
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做事情,缺乏老闆那種掌控全域性的大局觀!
比較公司規章制度就放在那裡,要根據業績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如果作為分管部門的頭頭,不站在自己部門的立場考慮問題,那正常嗎?
只要有利益存在,必然存在部門之間的博弈。
如果雙方或者多方無法達成共識,那就需要更高層級出面進行調停!
出現博弈,並不完全是沒有好處,因為競爭,會提升公司內部工作效率,達到資源配置最優!
當然,因為部門間的摩擦,肯定會導致管理成本出現,但是隻要利大於弊,在老闆的可接受範圍內,那還是會被各方接受的!
所以我們翻開歷史書看一看,很多皇帝都會出現至少兩個派別,譬如“保守”、“激進”或者其它門派!
大家還記得一個詞句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
4 # 管理會計系統首創人
沒有及時準確的資料,沒有公正的裁判,最終是圍著老闆轉。因為老闆是人,會感情用事,會利用任性,所以最終導致內部爭權奪利,產生派別!
上一套我家的管理會計系統可以完美解決這些問題!
-
5 # 太極種草
企業大了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重要的是老大要有意識的利用和減少內耗,做到一個平衡,避免風險又能最大化效率,這需要在組織的頂層設計上做文章,極大的考驗老大的水平。
-
6 # 張sir1
企業內耗原因的實質在企業核心人對所屬不信任。這也是企業核心人的通常做法,一團和氣就會失去監督,就沒有不同意見,所以不一定是壞事,只要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是有利的。如果是出現次核心,有老虎不在,猴子稱霸王的情況,就應另當別論,如核心人能力、資本的問題了。
-
7 # 人情世故那點事
職場是江湖,做人不要心太軟,心軟是一種不公平的善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卻被當成傻子。
一路走來,我們用自己的善良餵了不少沒良心的人,人生短暫,我們只想對身邊每個人好一點,或許別人覺得自己聰明,可我們也不傻。
-
8 # 記錄分享生活之美
一、企業內耗主要源頭是人的三大基本要求沒有得到公開的解決方式;
1.利益的訴求;
2.意見表達;
3.情感宣洩。
內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種風氣和現象。
二、解決內耗核心問題是高管要有全域性觀,公正,高度責任、敬業、團結、領袖心態,文化與制度的包容性,正確引導下屬和各部的協調工作做好"鋼琴手"。
-
9 # 野鹿含花
這樣的企業都是虧了公司富了領導,我撈了錢的渠道豈能和其他人分享,小弟們就別操心這麼多了,你到了這一步也是這樣
-
10 # 清之又清
主要是責權利的平衡問題,特別是權和利,結果是利,但權可帶來利,特別是一把手,有公心的人才能處理好這種關係,少數人有公心會被排擠,大部人有公心才不會出現你說的結果!
回覆列表
公司停滯發展,甚至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最容易導致企業內耗嚴重,中高層管理者各自為政,溝通困難。
一但公司停滯發展,就會晉升無門。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可將軍就那麼幾個,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
一家公司也是同樣如此,當一家公司停滯發展後,每個人的位置就陷入了固定,想折騰也折騰不了。
這個時候,為了自己能夠身居高位或者保住地位,領導防備著下屬,怕他爬的太快;下屬嫌棄著領導,總覺得他擋住了自己的路。
內耗也由此產生。
公司滑坡嚴重,甚至讓人看不到希望。夫妻本事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連夫妻亦是如此,就更不用說同事間了。
當一家公司出現大滑坡的時候,人人都會開始自保,堅守著自己即得的利益。
最多的就是想趁著時機囊夠最後一波,做好退路,早做打算。
這個時候,領導不是領導,下屬不是下屬,各各部門自掃門前雪,那還管配合。
一家公司想內部和諧,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回顧歷史,中國曆代王朝就是在分分合合,勝衰中來來回回。
而比較出門的國外歷史中的羅馬帝國,能經久不衰的一個策略,就是不斷的往外擴。
一個公司也是一樣的,想要內部和諧,不內耗,同樣的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斷的向外發展。
很多公司甚至來說,往前發展都是被逼的。
往往很多公司就是在這樣無奈的情況下,快速崛起,又快速衰落。
所以,凡事量力而行也重要。
遇到這樣的情況,想有所改善,在保持體量的前提下,就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生存也好,繼續發展也好,耐不住寂寞,就要麼自己放手,要麼讓他自己走。
穩定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