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書與題

    消極避世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這是一種毀滅性的心理‼️對你有用,建議看完‼️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透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消極避世的人往往有很低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指個體希望從事有意義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獲得滿意結果的內在心理動力。成就動機高的個體在活動中能夠完全地投入並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習得性無助”的人成就動機低,他們往往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學習時漫不經心。他們對於失敗的恐懼遠遠大於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簡單來說,他們默認了自己毀滅。

    解決方案:1、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成分,一定一定要及時發現自己有此心理的徵兆。2、發現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3、改變、駁斥歪曲信仰的方法,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

  • 2 # 宣明使

    避世是一種處世態度,不是一些人,而是一類人,為數不少,歷代都是如此。每個時代都有積極入世的人,也有一些避世的人。在中國,典型代表的學說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學派主張有為、進取、入世,道家則偏重於柔順、無為、退守、潛隱的精神。

    說到道家避世,就得說“老莊”:老子騎著青牛出函谷關,莊子隱居不仕。道家成為隱士的代名詞。今天為什麼有許多人喜歡避世,他們為什麼持這種處世之道呢?竊以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避世的人認為社會混濁,世風不雅,不堪為伴。這類人有屈原、陶淵明等為代表。是的,社會由人構成,人與人相處,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就會有心計,於是難免爾虞我詐,常常讓人心力憔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江湖險惡。

    二是避世的人認為心靈的平靜比肉身的生活更加重要。是的,人生的質量在於生命不在於生活。孔子有許多的門徒,但他最欣賞顏回。為什麼?因為他欣賞他的生活態度:“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今人喜歡入世,大多不是真心喜歡社會,而是為肚腹所廹,為虛名所累,為愚昧之快樂所誘惑。真正明白的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在他們看來,避世,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內心平靜和安穩,從生活的角度來看避世是消極的做法,但從生命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其實是積極的自我保護。道家學派的開創者和跟隨者們正是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固執地守護著人的精神的尊嚴,辛勤地開墾著人的精神的荒漠,試圖把人生從一切物慾的痛苦和奮鬥的災難中拯救出來,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慾,使人獲得一種寧靜的自由和聖潔的心境。

    避世的人認為世事無常,無須過於執著去追求一些不確定的東西。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世間一切得與失都是表象,不必去在意,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是不奮鬥,而是順天而作,不強求人意。願意透過消除對物質的不正當渴求而過上一種與世無爭的快樂生活。

    筆者觀點: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是他的權利。入世雖好應有度,否則就會被功利所累,也是虛空。避世雖靜須有為,否則無法承擔必要的義務,人生就得閒懶而不結果子。

  • 3 # 佛賜善積

    避世的不一定消極,也許是想融入自然,也許想看透生命的真諦,亦或是看透了自然的本質與規律,嗜慾深者天機淺阿!

  • 4 # 一沙一天堂216

    謝謝邀請!為什麼有些人會消極避世呢?這是因為人的性格、生活環境、人生經歷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有的人天生內向,後天家庭教育又不甚恰當,生活中不善於和人相處,現在社會紛繁複雜,人情世故很不好處理,世態炎涼,種種不一而足讓有些人自然感覺這個世界很薄情,於是便消極避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威X7這輛車價效比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