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凡塵觀生活

    看到這個題目,很想作答。用滿腔農民情懷來解答這到關於將來農民何去何從的問題!

    未來的農民一定會比現在苦輕!

    未來的農民一定會比現在專業!

    未來的農民一定會比現在更具吸引力!

    未來的農民一定會比現在服務效率高!

    七八十年代,農民講的是“犁耬耙耱一把好手”,“揚場使得左右鍁”,這是對一個技術過硬的農民的褒獎!說的是農民一個人既能犁地、搖樓,又能耙地、耱麥,樣樣農活都能幹,沒有能擋住手的。揚場時會使風,既能左手楊又能右手楊。二三十年後的今天,你是再見過多少這樣的農民?而且,在未來,更不會見到“犁耬耙耱一把好手”這種現象了。因為,隨著農業科技的發達,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民都被產業門類分工了。做到了“術有專攻”,從而向著“精益求精”的方向發展去了。這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是一種職業。所從事的產業必定是他們所特長的。這就要求農民要刻苦認真的學習新技術,掌握新產業發展的核心要領,在自己所從事的產業中要做到精益求精。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心形農民轉向職業專業化的催化劑。

    譬如:農機具農民專業合作社,它勢必就有大而全的農業機械裝置,設立的農民社員,勢必要熟練掌握各種農機具的使用要領,這社員必須的。他們的服務物件和範圍,就是駕駛農機具為農民服務。深耕、鬆土、收割、播種、整地是他們的職業任務,他們具有這方面的高效率和高質量;譬如:銷售服務專業合作社,他們勢必手中就有銷售物件的初步話名單,掌握著大量的可售物件,這是他們的業務!而高質量、高產量、高收入、低成本的要求,又促使各個專業的農民密切配合, 共同取得高收益!

    所以,未來的農民一定會更加專業化、職業化!

    友友們你說呢?

  • 2 # 六先生嘮三農

    提到農民,給予大家的印象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畝三分地,辛勤勞作一輩子,長久以來,農民,給大家的感覺,社會地位比較低!

    然而時過境遷,現在農村多數的年輕人都不種地了,外出打工掙錢,甚至出國打工。因為,依靠家鄉的基本農田已經不能養家餬口,那麼我們家鄉的土地,誰來耕耘呢?未來必然需要新型農民來承擔這個重任。

    十九大報告指出,國家政府也已經開始著手培養、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18年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擬在全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國家投入這麼多財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也許在不久的未來農民將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成為一種職業象徵。當然職業農民需要懂得足夠多的知識和技術,或許國家也會設立相關的專業課程供大家學習。

    希望農村有志青年或者回老家創業的大學生,抓住機遇,掌握現代科技,學習老農的經驗,瞭解市場,幹出一番事業。

  • 3 # 一個講解戰爭故事的人

    社會發展減少農民在全華人口占比是趨勢,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遲早都會走到這一步。

    現代化農業,訂單農業的生產方式一旦在中國正式開展起來以後,農業產業化升級,剩餘的勞動力必然被分流出來,在利益的驅使下流向已經形成產業叢集化地區。

    例如,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人口淨流出每年都在增加,其中東北流出的人口大部分不是農民,是城鎮人口,基本都流向東南沿海地區,那裡的收入/月薪是東北地區的1倍。

    另外農村考生畢業後的去向也是沿海地區,留在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有知識文化的年輕人誰也不會繼續留在農村耕種土地,因為農業生產的收入與沿海地區的打工收入差距不是縮小,而是在擴大。當父母的恐怕是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留在家裡種地吧?

    目前中國農業生產的蔬菜、水果佔比世界50%,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局面,糧食收入低,經濟作物又過剩,辛辛苦苦勞累一年,生產的水果按照成本+利潤的價格正常賣出去,已經越來越難了。

    這就是市場調節,是市場規律,部分農民進城打工,減少蔬菜、水果的產能,留在農村的農民才能有穩定的收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可以去除衛生間的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