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市答人

    先說人之初,性本善。

    學校老師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本性是善良的。

    可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嗎?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來到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活著,這是隱藏在身體裡的本能。不管是什麼生物,在還不會思考,沒有意識的時候,全都是生存的本能驅使著生命進行活動。

    沒有意識不會思考又怎麼分善惡,又怎麼分好壞?

    當然人不會永遠停留在無意識階段,人開始長大也就意味著有了意識,逐漸會思考,可不管人變成什麼樣,目的都是活下去,活的好。

    為了活下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選擇,有人用自己智慧掙錢,有人出力掙錢,不管什麼選擇都是為了活下去。

    所以看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應該是:人在來到這個世界上,性格不是善良而是善變。這裡的善是善變的善,不是善良的善。正是因為善變,才會有後面兩句:性相近,習相遠。

    人性善變不是好也不是壞,人不可能是天生的壞人和好人。

    可不管是什麼生物,都是自私的,做事的目的都是為了生存下去。在生存面前,善惡都是狗屁,活下去是生物骨子裡靈魂中的本能。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類的本能。所以說人的本性不是壞,也不是好。沒有人天生是壞蛋,是犯罪份子,是好人,是聖人,只不過為了選擇的生存方式不一樣才造就了好壞。

    可不管是什麼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懶惰的一面,貪婪的一面。

    所以人學壞,從來不用人教,而學好,卻需要家長老師甚至社會一起的努力。

    所以人性本惡的解釋應該是:人的本性是自私,懶惰,貪婪,而不是邪惡。

    從古至今,不管是聖人也好,罪人也罷,性格中有自私,貪婪,懶惰的一面,是生存的本能衍生出來的,根本就去除不掉。

    好人和壞人都是後天養成的,在後天長成的過程中,能控制心中的惡就成了好人,無法控制心中的惡就成了壞人。

    人之初,性本善跟人性本惡並不是衝突,而且說的都是人性,講的是生物的本質。

  • 2 # wu烏拉拉

    荀子推崇性惡論,孟子推崇性善論。

    其他的我們也知道了。孟子被尊為亞聖,荀子卻被視為儒學的邊緣人。但是孔子是怎麼認為的?不知道,大概是無善無惡論吧。

    三字經中模稜兩可的“性相近,習相遠。”可能也是一種回答吧。

    我個人的觀點是無善無惡。不論善惡,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我們可以確定,剛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思想的,他的一切都是一種生物的本能。那些“狼孩”的例子就可以說明。

    兔子長的可愛,只吃草,他就是善良的嗎?狼狡猾殘忍,吃肉,他就是邪惡的嗎?

  • 3 # 嶺南文化藝術

    1、能肯定這個“性”指的是善,人的天生和靈魂都是乾淨的,沒有任何的惡念,善惡本是一念之差;

    2、人為什麼會作惡多端?是因為私慾、貪婪的一顆心!夢想超出了能力,想成功又成功不了的時候就想到了使手段,一不做二不休,錯只會越犯越大;

    3、要維持人之初性本善的這種高品質,最主要是提升自己的修為,學會知足常樂!一是學會靜心,靜者不糊塗;二是經常性朗誦佛學、孺學,不是斷的融化思維;三是做到沒有任何私慾,那怕是一針一線也不貪婪,做到了正心者才能做到大善之人。

  • 4 # 耀如樂園

    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國的儒釋道文化中都是肯定的,佛教更進一步說明,不僅是人之初性本善,而且佛在菩提樹下成佛時發現:“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也就說不僅是人類,只要是有神識的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是被愚痴迷惑了。

    佛陀的這個發現給我們人類乃至一切眾生都指明瞭方向,我們都可以修成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生常談,為什麼相愛的人不能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