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騎驢看錶
-
2 # 生態潮人
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我是一名“三農”創業者,創業十多年來,一直與農民工兄弟姐妹朝夕相處,情同手足。目前,我們國家處在經濟轉型期,一些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有的人面臨下崗再就業的問題,但我認為這是暫時的困難,完全可以透過努力來解決。
第一,轉崗或轉行。雖然當前經濟增速有下行壓力,但經濟基本面是長期向好的,有足夠的韌性。企業生產用工需求還在,只是呈區域化或行業轉移而已。作為務工人員,只要及時轉變觀念,適應新變化,重新就業和生活出路是有保障的。
第二,學習與培訓。國家非常重視轉移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培訓。據網路媒體報道,從今年起,國家要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結餘,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三年內補貼性培訓5000萬人次以上。培訓重點群體是職工,兼顧就業重點群體和貧困勞動力,農民工也是培訓物件。有一句話說得好:“腰纏萬貫不如薄技在身。”注意瞭解培訓資訊,參加學習培訓,掌握新的技能。
第三,返鄉再創業。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繼出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和措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將進一步建立健全,完全有理由相信農村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們農民工腳下的路也會越走越寬廣,只要勤奮努力,生活一定會更好。
-
3 # 老農說鄉村
農民工的生路在哪裡,這個問題看似很大,很空,沒有多少實際價值,但是不解決這個問題,很多農民工會感到迷茫;那麼,農民工的生路在哪裡?
先來看一下,在農村生活的比較好的,都是哪些人?
一種是敢想敢幹的人。
這種人在農村容易被稱為“愣頭青”,說他們是“愣頭青”,指的是他們看準了一件事,就立即去幹,“中不中,猛一衝”,是他們的信條,衝過去了,就成功了,衝不過去,無非多過一段艱苦的日子;可事實證明,這樣的人在農村大多生活得很滋潤,典型的代表是那些“包工頭”,他們沒有多少文化,但就是他們“猛一衝”,“衝”出了高出一般農民的生活。
第二種人頭腦靈活的人。
在農村,這種頭腦靈活的人,大多是做生意,他們被那些傳統的農民看不起,因為他們不願意出力幹活,例如種地,到工地打工,他們只願意做生意,有了資本以後開店,只做這些比較輕鬆的事;一些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農民,從內心深處看不上他們的做派,但他們就是比那些傳統的人收入高。
第三種是有一定文化知識的人。
近些年來,“讀書無用論”雖然在農村盛行,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卻是,那些文化程度比較高的農民,他們的收入水平,遠高於那些沒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他們思維開闊,或者掌握特種養技術或特種種植技術,或者擁有一技之長,在這方面做得風生水起,收益自然也是很豐厚的。
上面這三種人,就生活在農民工中間;現在,大多數的農民工為生路感到迷茫,如果能夠客觀,冷靜,理智的和他們比較一下,是不是會有所發現,對自己有所啟發?
去掉惰性思維,去掉依賴思想,不以自我為中心,把玩撲克,打麻將,找樂子的時間,用在學習一門專業知識,或者一技之長上,努力的改變自己,相信會找到一條遠比外出打工要開闊的路。
回覆列表
農民工的出路,照目前的狀態推算,不容樂觀。特別是七零後五十歲左右,身體健康在走下坡路,種地不掙錢甚至賠錢,家庭的維持依靠的是打工賺的辛苦錢,很難存下來錢,因為基本上都是上有老需要贍養,下有小需要吃飯教育,自身一般沒什麼技能,工資不高,就是到了六十歲,政府給的幾十元也就是起個象徵意義,沒什麼意義。二十多歲的年輕農民工也許會好些,因為很多買的有養老保險,不過也未知將來怎麼樣,因為歷史過往吃苦的都是農民,新社會也許會有改觀,衷心的希望政府加大力度改善農民工的處境,讓將來的農民工也有退休之日,也有像城鎮退休人員的待遇,不至於像現在八十多歲的老農民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刨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