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廚男美食
-
2 # hitman1
氣淤的疼痛類似於針刺刀割,疼痛的位置一般比較固定,嚴重的氣淤患者會在痛處出現腫塊,腫塊在體表就會出現青紫色。如果是腫塊在體內,大便色黑,腫塊堅硬,用力按壓的情況下,腫塊不會移動。
氣淤通常是由於個別外傷或者長期情緒低落,脾氣暴躁導致的。
-
3 # 李軍豫
沒有“氣瘀”一說,這樣提問的人要麼是不懂,要麼是以訛傳訛,中醫理論中有“氣滯血淤”,要想明白這個概念,就要擺脫現代醫學理論的影響。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氣”,這裡的“氣”並不是指空氣或者氧氣,而是指臟腑的生理機能,也就是執行狀態。比如胃氣,就是指一個人胃的消化機能,吃飯是否香甜,所攝入的食物是否消化正常。腎氣,就是指腎的各項生理機能等等。
在這裡需要明白,胃,腎並不侷限於解剖醫學上的器官,中醫理論認為,胃包括了脾,脾胃構成了人的消化吸收乃至排洩一系列的功能,是一個系統。中醫理論中的腎也不僅僅侷限於小便的排洩,血液中病毒的過濾等等,而是包括了人的生殖,發育,泌尿等等,也就是涵蓋了生殖系統和泌尿系統,因此,中醫理論把人的生長,發育,骨骼問題,婦科問題,泌尿問題統統歸屬於腎氣的範疇,其它臟腑器官也是如此。
再回到氣滯,氣,指的是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滯,停滯,指的是臟腑的生理機能相對比較虛弱,比如消化不良就是脾胃虛弱,胃氣阻滯,脾主升——升發食物的清氣(營養)胃主降(食物進入到胃是一直向下走的,比如進入到十二指腸,小腸等等),需要健脾合胃,提升胃氣,也就是增強胃的蠕動,提高食慾。
氣滯血淤,血,不僅僅是生理學中的血漿,血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些物質,而是指維持人體各項生理機能的物質,包括了血液以及各種營養物質。
在中醫理論中,氣與血的關係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也就是說,氣是由血生成的,沒有了血,氣將無所依附。而沒有了氣,血就不能輸送到全身,血之所以能輸送到全身,是由於氣的帶領和推動,所以氣和血兩者中的一個出現了問題就會造成病症。
這種中醫理論對中醫臨床診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治病求本,判斷症狀首先要從氣和血開始,如果不懂得氣和血的關係,診斷病症則無從談起!
-
4 # 文章醫生
“氣滯”是中醫的一個專有名詞。中醫的“氣”,指的是人體的系統、臟腑等功能,“滯”即停滯。氣滯的意思是說白了就是功能障礙。
中醫往往把“氣滯”與“血瘀”連在一起講,這是因為,氣滯大多與血瘀相伴出現。
氣與血關係密切:氣推動血執行,血執行得如何反過來又決定著氣運動的狀況。
因此,治療氣滯必需化瘀,化瘀也必需行氣、補氣,否則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同時,在此基礎上,還得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隨症增加或減少藥的種類和劑量。
-
5 # 超然智者
中醫裡沒有氣瘀的說法,應該是“氣滯血瘀”。氣滯血瘀的意思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之執行是氣之推動,氣的力量是由血生成。中醫所說的氣是生命的主宰。“人活一口氣,人死一口痰”。(氣有正氣、邪氣、營氣、衛氣)。氣滯血瘀就是說氣不能正常執行而存滯緩滯弱的時候,血液就會瘀堵。因為血液是為五臟六腑、大腦和四肢提供能量的,所以血液不能正常輸運人就會得病,也就是血液迴圈不能正常進行。
形成氣滯血瘀的原因很多。陰虛陽虛會導致氣滯血瘀,生氣會導致氣滯血瘀,“風、寒、暑、溼、燥、火”六淫都會形成氣滯血瘀。因此治療氣滯血瘀要從上述諸多方面找到原因對症治療。
-
6 # 曹中醫女權上天入地
看看這群中醫教徒貢獻的笑話。隨便一個名詞讓你們就分成兩派,而且互相無法說服
中醫理論完全就垃圾。
回覆列表
氣滯才對吧?!中醫上的氣,比較形而上,它存在但又看不到,就像是地球引力,只不過引力波被證明了,氣卻沒辦法證明,更抽象的來說是勢,是由臟腑發出來的勢能,產生的推動力,推動血液迴圈,推動能量運化!氣滯呢,就是有地方堵了,多表現為脹痛悶痛,因為內部壓力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