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瞭望時代

    雞血療法

    這個療法風靡一時,其實是從60年代時期流傳下來,而打雞血,不是比喻,而是真的給人打雞血。

    一時間,在當時的醫院門口,大堆大堆的人,抱著公雞排長隊。“雞血療法”的方法和它的名字一樣簡單,就是從公雞(最好是小公雞)翅膀下的血管內,抽取雞血幾十到一百毫升,然後注射到人體肌肉中,每週一次。

    據說這種療法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還能治癒包括心臟病、老花眼、脫髮等24種疑難雜症,並且“精神樂觀,視力增強,抵抗力強,面色紅潤,不怕冷,性慾旺,睡眠佳,大便暢”。

    雞血療法的由來

    雞血療法的創始人是上海醫生俞昌時,並非什麼江湖庸醫,反而有一份專業且紅彤彤的革命簡歷,受過系統的現代醫學教育。俞昌時畢業於上海亞東醫科大學,在武昌開過私人診所,抗戰期間擔任過軍醫,還在南豐縣擔任過衛生院院長,行醫時間至少也有20多年。

    那麼為什麼要打雞血呢?俞昌時當眾打了一毫升雞血,稱會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和中午多吃了幾兩飯一樣。這種賣大力丸一樣的做法,每天都在上演,俞昌時稱打雞血能包治百病,咳嗽五分鐘就好,胃疼馬上不疼,長了癤腫立馬消腫。

    1952年,醫護工作者俞昌時,

    學習蘇聯組織療法後因為好奇,

    給幾隻公雞測量了體溫,

    發現體溫都在43°左右。

    “雞的體溫如此之高,

    是因為血液發熱機能特別高。”

    俞昌時突然腦洞大開:

    “雞血也是一種組織,肯定能治病。”

    1952年,醫護工作者俞昌時,

    學習蘇聯組織療法後因為好奇,

    給幾隻公雞測量了體溫,

    發現體溫都在43°左右。

    “雞的體溫如此之高,

    是因為血液發熱機能特別高。”

    俞昌時突然腦洞大開:

    “雞血也是一種組織,肯定能治病。”

    據地方誌《百年崇州》第二卷記載:“病人抱著雞進診室後,有護士幫忙,七手八腳地逮住雞,從一邊翅膀的靜脈血管中抽出雞血。由於一次能抽的雞血不多,所以還要在別處抽。在抽血時,強壯的公雞會拼命掙扎,一旦掙脫咯咯大叫,滿屋飛逃,大家追拿,亂成一團,雞毛灰塵揚起,再加上雞屎遍地,更是臭氣熏天。因為頻繁扎針,過不了多久,一隻漂亮的公雞就變成了渾身青一塊、紫一塊的斑禿雞,需要另換一隻好雞,市場上雄壯漂亮的公雞一度成為搶手貨。”

    而這位醫生為什麼有這個念頭呢?為了出名名利是一方面,據俞昌時表示,1952年他在江西南平工作的時候,用溫度計量了下雞屁眼溫度,發現雞的體溫是43度,比人的37度要高不少,因而覺得雞血發熱技能高,能夠調整神經中樞,促進新陳代謝,最終達到抗菌抗毒的目的。

    這種毫無臨床和科學依據的說法,配合當時“少花錢,治大病;不花錢,也治病”的口號,俞昌時很快就讓其風靡大江南北,據俞昌時說,中醫裡有很多內服外敷雞血以治病的方子,所以直接注射雞血也是有效的。在俞昌時口中,雞血療法已經成為了“國際領先”的醫療成就,和某綠豆事件有點像吧。

    這種毫無臨床和科學依據的說法,配合當時“少花錢,治大病;不花錢,也治病”的口號,俞昌時很快就讓其風靡大江南北,據俞昌時說,中醫裡有很多內服外敷雞血以治病的方子,所以直接注射雞血也是有效的。在俞昌時口中,雞血療法已經成為了“國際領先”的醫療成就,和某綠豆事件有點像吧。

    打雞血真的科學?

    那麼在實際的臨床科學上是怎麼研究的呢?雞血當時是直接注射到肌肉組織,而不是靜脈血管,所以不會有太過嚴重的後果,因為雞血是異種蛋白會讓人體免疫系統開始排異和刺激,導致皮膚髮紅,心率變快,但是這個因個體差異,有些人會因此導致休克和死亡,再加上雞血本身也有寄生蟲和病菌,沒經過處理直接注射是很腦殘的行為。

    一個不科學的,又危及生命的醫療騙局,時間會揭穿一切,1968年,街頭出現了大量揭露雞血療法弊端的傳單,並且說明有很多人因此而死亡。有名有姓,由不得你不信,大家也漸漸放棄了這個療法。只剩下了打雞血的諺語流傳。

  • 2 # 沐海理性護膚

    含鐳的巧克力、避孕套、水杯、化妝品、藥膏、麵包等,曾備受追捧。

    鐳是什麼?

    居里夫人在1898年發現的一種帶輻射性的元素,在其釋出的論文中,這樣描述:在輻射下,癌細胞比健康細胞死亡更快。 因此,其也被應用在癌症的化療中。

    但是,商家從這樣的報告中嗅到了商機,於是在各種推波助瀾下,“鐳可以抗癌”開始廣為流傳,且一度演變成“鐳有益身體健康”。

    在放射性的刺激下,骨髓會受到刺激製造更多紅細胞,因此也在短時間內給大家營造了一種確實有益身體健康的錯覺。

    這也導致了20世紀初,含鐳的生活用品、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倍受追捧。

    含鐳的祛皺護膚品也深受女人們的喜愛,一些年輕女孩更是將含鐳的發光材料塗抹到自己嘴脣和指甲上,在酒吧裡大方光彩。

    到後來,生成鐳材料的工廠中,有女工慘死:牙齒脫落、下頜骨千瘡百孔。

    而後續,渾身乏力、重度貧血、牙齦潰爛、關節癌症等症狀開始陸續出現一些女工身上。

    另外,一位當時著名的運動員和企業家,在藥商的煽動下喝了許多含鐳的保健品,導致其失去了整個下巴,最後暴斃而亡。

    於是,在付出眾多血淚教訓後,最後在媒體的廣泛關注下,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禁絕了含鐳的保健品。

    1935年前後,這場鐳的鬧劇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總結:

    看似是歷史上的一場鬧劇,但實際上這種鬧劇從來都不曾消失。只不過包裝和宣傳方式不一樣而已。

    許多商家喜歡拿著科學報告中的隻字片語,去片面放大營銷,忽悠消費者,這種方法在當今仍然很有效。

    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各種吹得不行的營養品、護膚品等,從來都不缺人追捧!

  • 3 # 野聞祕史

    含鉛煤油。曾經被作為賣點被煤油公司用了20年,危害了數億人的生命和康健。克萊爾·彼得森,一個屌絲地質化學家,直到早上都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凡人眼裡,他是一個典範的屌絲。然而他不但耗經心血,第一個丈量出地球的年齡,還發明白煤油公司的不當做法正在危害每一個人私家的康健,併為此抗爭了20年,變化了你和我的生存,救濟了數億人的生命

    當時,由於汽油存在一個叫做發動機爆震的徵象(這也是97汽油比93貴的緣故起因),大大影響了汽車行業的生長。法術寬大的米奇利發明,四乙鉛可以或許大大地淘汰汽油震盪徵象。於是他夥同投資人,通用汽車的查爾斯·凱特靈,將四乙基鉛以抗爆劑為噱頭新增到汽油中。他們建立了四乙鉛公司(其後由於輿論壓力把“鉛”字去失了)。四乙基鉛有多可駭呢?和油漆中的鉛差別,四乙基鉛是脂溶性的,面板打仗半杯的量就會致命。這麼說吧:美國陸軍部曾經思量用它做毒氣。題目垂垂出現了,一些為他們工廠幹活的員工變得精力變態,出現幻覺跳窗而出,去世狀可怕。 這時,小托馬斯·米奇利又跳出來,演出了一場風趣戲。他在記者面前目今大談公司怎樣確保寂靜,還往本身的手上潑含鉛汽油,還把一燒杯含鉛汽油放在鼻子前面達60秒,不絕地聲稱他每天可以這麼幹,而不受任何傷害。

    但是,他除了在記者面前目今演出外,都絕不靠近這鐘東西。他和他的朋友宣稱:鉛是環境中天然存在的,確實大概對第一線的工人造成職業傷害,但是,業界自我監禁就夠了。顛末無數次檢測,他發明:是來自含鉛汽油。這個結論在他的領導看來非常難堪。由於他們的專案經費。便是煤油公司贊助的。但是彼得森沒有屈服。他立即動手頒發學術論文,對含鉛汽油做出誅討。文章很快在Nature雜誌頒發。彼得森將本身的名字放在背面,他已往通常如許,資助他的門生提大聲望。他一輩子都在剋制出風頭,以及迴避隨之而來的長處幸好,原子能委員會、大眾衛生署等單位支援他的鉛汙染研究。為了觀察研究,從最北的格陵蘭到最南的大泰西,都有他的足跡。他的足跡遍佈各個河道與山川。縱然面對最惡劣的條件,彼得森和他的團隊協力複製了無塵室的物汙染環境,每天調換塑料禮服,在零下溫度中事變10-12個小時。他們在南極洲冰層中鑽了深達200英尺的通道(61米)。直到當時的大氣與水汙染委員會主席,開始存眷這個題目。從1966年第一次關於鉛題目的聽證會起,彼得森與整個煤油行業,抗爭了20年。終極,在他的不懈高興下,鉛才被剋制在美國斲喪品中利用。

    這位找出地球年齡的人,同樣也作育了20世紀最巨大的大眾康健題目的勝利短短几年間,兒童均勻血液鉛含量猛降百分之75。如今醫學界的共鳴是:人體內的鉛含量不是無毒,只是量很少罷了。 如今,科學家又發出了其他環境題目的告誡,既得長處團體依然僱傭他們本身的科學家餚雜視聽。 然而……你和我記得,發明含鉛汽油和氯氟烴的小托馬斯·米基利,55歲那年被本身發明的裝置繩索纏住,因窒息去世亡。被譽為“史上最諷刺的去世法”

  • 4 # 小段學史

    按題主這個說法,我能想到的只有鴉片符合這個情況了。

    18世紀末19世紀初,大清除廣州十三行對外通商以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國內商品大部分為自產自銷,常見的茶葉、瓷器、絲綢、漆器,和礦產等商品略有出口。而此時的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時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生產力的提升導致大批商品滯銷,急需開拓海外市場。同時,這一時期中英為數不多的貿易往來都是大清處於貿易順差地位,因為在英國王室貴族與歐洲各國宮廷貴胄中,茶葉與咖啡一樣,是一種十分流行的飲品,中國作為原產地,出口茶葉基本等於傾銷。這讓英中國人十分不滿,於是便想方設法要開啟中國市場,改變貿易中的被動局面。

    19世紀初,英國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在種植園種植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還種植了為數不多的鴉片。英中國人知道鴉片的作用,它能短暫麻痺人的思想和意志,但長期使用則會對臟器產生損傷甚至致命。為了開啟中國市場,英國開始向中國銷售鴉片。

    2.鴉片腐蝕中國的統治機構。許多貴族、官僚、地主吸食鴉片以後,更加腐敗,加劇了統治集團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他們接受賄賂,包庇鴉片走私,用加租增稅等種種方法,把購買鴉片的花費轉嫁到人民身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3.鴉片削弱軍隊的戰鬥力。清軍的將領和士兵也有人吸食鴉片。如在廣東水師中,官兵不但吸鴉片還大量受賄。水師巡船竟至和英國鴉片船約定“每箱鴉片收到5萬元到10萬元”,大批“緝私船”甚至變成了鴉片走私船。

    林則徐在做江蘇巡撫和湖廣總督期間禁菸,抓捕一切煙販和吸食者,取得了良好效果。道光帝身邊一些王公貴族也有吸食鴉片者,他自己也曾嘗過鴉片,醒覺後才戒掉煙癮。朝中亦有支援禁菸的大臣。於是道光帝下召,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全國開始禁菸。

    林則徐虎門銷煙,沉痛打擊了煙土販子的囂張氣焰,表明了清政府禁止鴉片的決心,得到了包括美國、葡萄牙、荷蘭等反對英國傾銷鴉片的國家的一致肯定,但也與英國結下了樑子。1840年,英國藉口虎門銷煙事件,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並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不論古今,毒品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希望世界沒有毒品,希望每個人都健康平安。

  • 5 # 思享書院

    提起歷史上風靡一時的事物,人們經常會想到毒品,而五石散可謂中國最早的毒品。五石散是東漢張仲景發明的,在《傷寒雜病論》中有記載。所謂五石一般指石鐘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

    五石散真正風靡一時名聲大噪是魏晉時代,提起魏晉時代,大家會想到魏晉風度,瀟灑不羈,放浪形骸等等。五石散就是使魏晉名士腐化墮落的催化劑,他們經常聚會嗑藥,而五石散被廣泛用於聚會場合,據傳竹林七賢等魏晉名士喜歡聚會飲酒後一絲不掛上街裸奔,這也是服用五石散之後的典型表現。

    五石散最初是作為藥品使用的,主要治療傷寒。魏晉時期何晏對五石散的配方進行了改良,大力倡導服用五石散,作為壯陽春藥,後來逐漸演變成保健養生的常用藥品,被尋求長生不老之道的民眾競相追捧,一發不可收拾,藥品變成毒品。

    五石散服用之後燥熱無比,渾身出汗,長期服用會讓人神經錯亂甚至中毒而死,這導致魏晉時代的士大夫階層普遍壽命較短,也不乏王弼這樣年僅24歲就早夭的。從一開始的個人私下服用到群體性的大規模社交服用,成為全社會的流行風尚,五石散就這樣禍害了中華文明幾百年。

  • 6 # 老泰迪講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俗話說“一白遮百醜”,現代女性為了追求美都會精心化妝半小時,而化妝一個小時的也大有人在。可是在18世紀的歐洲,女人們為了追求自然美可以說是瘋狂到了極致,而她們的“瘋狂”,在現代人看來可以說是非常殘忍了,且往下看!

    “妓女”才化妝

    18世紀的歐洲,上層社會的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妓女”才化妝,這也就導致了大量的貴族女人不好意思化妝;可是不化妝就等於說是素顏朝天,素顏也就意味著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在外人面前;這些貴族女人們仗著家裡或者老公有錢,有封地,整天啥工作也不做,跟著老公出席各種酒會,約上流人士開各種派對,每天要見各種各樣的貴族女人

    說到這裡,再結合上文“只有妓女才化妝”,說明了18世紀歐洲貴族一個問題,大家每天都在攀比(女人比的最多的無非就是臉蛋,身材),所以大家都很在意自己的臉蛋,自己的身材;但是又不能化妝,這可怎麼辦?難道直接將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嗎?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俗話說的好,這“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8世紀的歐洲女貴族圈中很快就流行起了幾件喪心病狂的操作。

    “病態”自然美

    這不能化妝,比的就是素顏;所以歐洲當時很多貴族女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別人白,比別人陰柔,竟然在每次出門前將吸血的水蛭放在自己的身上吸血,以求病態的“白”,這種白其實就是臉色慘白;這種做法似乎很殘忍了,但是更殘忍的在下面,當時有人提出吃少量砒霜能變白,於是大家紛紛開始效仿吃砒霜,為了變美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啊!這要是放在現在,砒霜這種毒藥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碰,誰還會想著主動去吃?

    危險的“極致身材”

    提完了“臉蛋”,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到身材;在封建的古代社會,中國女性為了滿足“美”的需求,可能從小就要進行“纏足”,這種變態的做法在現在是沒有了,但是不乏有很多百齡老奶奶都有過這種無奈的“經驗”;這種“纏足”的行為放在歐美那邊,就相當於“束腰”的行為,18世紀的歐美貴族女人為了追求完美的身材,從小就穿緊身束腰直到長大,但長期束腰會導致什麼結果呢?兩側肋骨受到擠壓,內臟受到擠壓,這要是放在現代,哪個父母願意讓自己家的寶貝女兒從小接受這種殘忍行為?

    結語:

    上述所提到的方法在現代人看來那是非常震驚,誰敢信這些喪心病狂的操作在18世紀的貴族圈中非常風靡?也因此啊,當時很多女貴族壽命都止步於35歲,一旦開始邁入中年,身上的毛病就會接二連三呈現;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這瘋狂的追風行為怎麼能停下來?

  • 7 # 觀妙歷史

    鉛汽油以及氟利昂

    很湊巧,這兩樣東西的發明者都是同一個人——小托馬斯·米奇利

    鉛汽油里加入的四乙基鉛和冰箱中加入的氟利昂都是為他所造——四乙基鉛雖然提高了汽車發動功率,卻使無數人遭了鉛中毒的危害;氟利昂雖然是完美的製冷劑,但卻破壞了臭氧層,促使溫室效應不斷加劇,破壞了生態圈穩定,乃至米奇利被稱為“歷史上殺戮最多的個體”的化學家。

    當時為了解決汽油在汽缸中燃燒速度大於正常值,會發生“爆震”,既耗油又容易燒壞汽車引擎的問題,米奇利通過6年的研究,最終發現了——四乙基鉛,這種可以解決暴雷問題,還能提高動力的物質。

    不過由於鉛的危害性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米奇利為四乙基鉛改頭換面,取名為:乙基,刻意避開了“鉛”,然後加入到汽油之中。

    為了讓人們相信鉛汽油是無毒的,米奇利當眾做了一個實驗表演,以此誘騙人們。

    他一邊大談四乙基鉛的安全性,另一邊把一杯四乙鉛汽油放在鼻子底下大吸一口,還向媒體吹噓自己每天都這樣聞著,但是身體依舊很健康。

    在這個欺騙實驗下,鉛汽油又再次大賣起來了,直到1986年才被美國政府所禁止,而在此期間無數人因此而中毒,導致身體癱瘓,甚至是死亡,米奇利自然也沒有免去鉛中毒的危害,他的肺自此一直有問題,晚年的時候還落了個半身癱瘓的結果。

    至於氟利昂,它被科學家發現比二氧化碳分子強一萬倍左右——這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糟糕的發現。

  • 8 # 青言論史

    有兩種藥物,曾經被視作是濟世良方,但是最後卻被證明是毒物,並且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混亂。

    中國老祖宗的話說得好——是藥三分毒。可惜,從沒被人好好理解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一開始,蠍為什麼不是小南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