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古談今
-
2 # 月牙痕1
照相自出現,就留下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唯一可貴的是,人們對百年前發生的事情觸手可及,毫無距離和違和感,讓枯燥和想象的文字記載生動飽滿。
文字不同,先人用字用詞裁史,往往言簡意賅,大的歷史事件,歷史風雲人物,用簡短文字表述確需高手,但也有詞不達意之處。
二者不同的表現形式,給人會有不同的身心感受,就如一埸大屠殺,相機可以展現累累寃死者的白骨,文字卻要潤筆描述-番,一個視覺震撼,一個需要想象,高下是不是有分曉了?
-
3 # 知曉三農
對這個問題,我簡單的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相比檔案、檔案和回憶錄,照片更加具有真實性我逼真唯一性。檔案、檔案和回憶錄等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體現,記錄者的理解能力、寫作水平都會影響事件的全真性。還與閱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水平有關,就如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照片拍出什麼就是什麼,透過照片記錄,我們就可以準確的看出照片中事物當時的狀態。當然,這也與每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有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覺感受和判斷分析能力。就如現代化醫學上的CT片,透視片,只有專家才能準確識別。
總之,照片作為史料,更加直觀,更加清晰。
作為一種史料,“照片”以其形象性比較讓人可以更快地瞭解歷史。但“照片”的不足也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技術原因可以增減人物,甚至編造歷史。相比較來說:檔案、檔案、回憶錄比它更有權威性。
(1)“照片”的發明與1907年袁世凱利用“假照片”陷害岑春煊
“照片”發明出來時間並不太長,因此,從歷史記錄上說對世界影響從19世紀開始。
1826年,法華人涅普斯首次成功地照了相。1839年,法華人達蓋爾發明了照相技術。
據說林肯的照片是根據參議員約翰·卡爾霍恩改造的
之後,照相機技術逐漸成熟。之後,1888年10月法華人路易斯·普林斯發明了電影,但因為專利申請原因1891年愛迪生有被認為是電影的發明人。1929年,電視機也被髮明出來。
雖然“照片”被髮明的時間不長,但在中國很快就被作為“政治鬥爭”地工具。例如1907年的丁末政潮。
清朝末年,朝廷兩大政治鬥爭體系:慶親王與袁世凱;瞿弘禨和岑春煊。藉助所謂的“新政”,慶親王趁機貪汙很多錢,袁世凱也將北洋派系的勢力遍佈到東三省。由此,使得在朝廷中相對更清廉的一批人非常憤怒。由此,瞿弘禨、“官屠”岑春煊(因為他殺貪官殺的、貶的比較多)聯合應對慶親王和袁世凱。
名妓楊翠喜
雙方先後發生:1904年,袁世凱借西征軍費報銷陷害岑春煊案和“匯豐銀行案”(弈劻);1907年,名妓楊翠喜案等大案。起初,慶親王、袁世凱處於下風,在調查“名妓楊翠喜案”時,慶、袁二人利用各種手段拉攏了“失去後臺”的“帝黨”大臣孫家鼐等人地支援,反而咬了岑春煊一口。
岑春煊只好離開北京赴任兩廣總督、瞿弘禨被罷黜軍機大臣一職離京。袁世凱為了防止岑春煊繼續為敵,聯合同盟會的陳少白偽造了一張“岑春煊與康有為、梁啟超、麥孟華”的合照。慈禧大怒終結了岑春煊的政治生涯。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2007—2012年)
(2)因為技術原因、照片的私密性等原因,對“照片下手”很容易讓人對歷史誤解,但卻比文字更難以對比,從而“掩蓋”歷史真相
在“照片”歷史上經常出現為了打倒政敵,透過技術把某人“抹去”“加上”的事情。這樣做目的就是打擊或抬高對方的歷史作用。因為,拍攝照片時、特別是歷史人物照片時,只有被拍照者知道照片真偽,絕大部分人根本不清楚。因此,這種“經過處理”的照片很難被發現。
即使後世有旁證證明,但也因為“利益原因”“政治原因”而很難被認可。所以,“照片”相對掩蓋歷史最容易也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