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具有多大的可行性?
10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學堂

    魏延作為一名魏、蜀兩國公認的良將,為何會提出一個看似如此荒誕的“子午谷奇謀”?

    圖1 魏延(?-234年)

    01、真假奇謀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追本溯源”——回到子午谷奇謀這條計策本身。

    此計現存兩個版本:

    一、《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二、《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可以看出,以上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都是魏延打算與諸葛亮分兵,獨自以精兵萬人密出子午谷(《三國志.魏延傳》裡說的是“異道”,經分析應當是子午穀道)偷襲關中,不同的是兩個版本中魏延的終極目標不一致,前者是潼關,而後者是長安。

    圖2 秦嶺四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長時間以來,常用於討論的多是第二個版本《魏略》所載,即以佔領長安為終極目標。若對此進行可行性分析,“前人之述備矣”,不必贅述便可知此計確實如諸葛亮所言太過“縣(通‘懸’)危”,風險過高而絕不可用。文字鬼才馬伯庸先生甚至在其著作《風起隴西》中把“兵出子午谷”戲謔為不可能事件。

    久而久之,子午谷奇謀便漸漸落了個“荒誕”的名頭。

    魏延計劃的全過程是這樣的:魏延率蜀軍精兵一萬,從漢中出發,沿艱險的子午穀道向北進發(速度要快),途經長安等地(沿途守軍對這支突然出現的軍隊來不及作出應對,第一反應當是固守城池),然後毫不停留直奔潼關,搶佔這處天險並堅守二十餘日,只待諸葛亮率主力前來。等到兩軍匯合之日,則關中全境為蜀所有,北伐大獲成功。

    圖3 子午谷奇謀

    要實現這個計劃,只要做到如下條件:

    1.戰術突然性

    2.速度

    3.吳國的配合,吸引關中附近的魏軍重兵團

    4.魏軍在關中防禦準備不足

    5.魏延的一萬精兵必須速戰速決,一戰成功拿下潼關

    這五個條件中,除了第二個取決於天意(魏延出發時子午谷地區不能下雨,當年曹真三路大軍侵入漢中就是一場連綿大雨給澆沒的),其他條件完全可以實現。

    條件1和4:由《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因此魏延的突襲計劃可以滿足這兩個條件。

    條件3:根據史料,諸葛亮對吳國的外交工作很是到位,在後面的五次北伐中,吳國的諸葛瑾、陸遜也給予了多次配合,因此這個條件也不難做到。

    條件5:魏延作為一名實戰經驗充足的沙場宿將,應該是對此十分清楚並且有把握的,不然也不會“動輒”提出這個計劃。因此這個條件也不成問題。

    圖4 諸葛亮北伐線路圖

    除此之外,《魏略》中諸葛亮對此計的態度是“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明確給出了不用此計的理由;而《三國志.魏延傳》中諸葛亮僅僅是“制而不許”,並沒有給出明確不用的理由,這也恰好說明了真正的子午谷奇謀並未被全盤否定。

    綜上所述,歷史上真正的子午谷奇謀其實並不是荒誕無稽的,雖然其風險高,但成功的機率也不小。因此,魏延作為三國名將,能提出這樣的北伐奇策,其實是很正常的。

    文:不識字

    參考文獻:《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池的電壓是由什麼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