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了,最近發現她比較小氣,不喜歡讓小朋友玩她的玩具,經常是玩著玩著小朋友就因為這些不和她玩了。上大班了還這樣,是不是應該強制要求她跟別人分享呢,不想讓孩子變成自私沒朋友的孩子。
4
回覆列表
  • 1 # 侯媽家庭教育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寶寶非常的自私,不僅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還喜歡經常搶奪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其實對於小寶Bora說,他們的佔有慾並不等於大人所說的自私,是他們這個成長階段的一個正常的心理,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覺得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都想佔為己有,因此我們不能把寶寶的佔有行為,說成道德品質上的自私。

    但是如果寶寶的這種行為得不到合理的約束,很可能會引起形成霸道自私的性格,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寶寶改變自私,小氣的性格,最主要的讓寶寶學會分享。

    一些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去分享,這樣不僅不尊重孩子,還會傷害孩子的心靈,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分享是要經歷的心甘情願的基礎上,如果寶寶不願意,就不要強求。

  • 2 # 一度甄選

    自我意識敏感期,“都是我的”

    孩子到了3歲以後,就會產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往往是從“我”出發,而不知道還有“你”、有“他”、有別人,因而導致了獨佔行為的發生。這與“自私自利”有著本質區別。因此,當爸爸媽媽遇到孩子搶奪別人的東西時,不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責罵孩子自私自利,而應給予說服教育和指導。

    我家孩子也經歷過這段過程,其實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的萌芽,往往會考慮到自己,而忽略了他人,還記得娃三歲多時我給他買了一把水槍他非常喜歡,我跟他說過幾天去外婆家帶著水槍吧,他直搖頭。我問他為什麼不帶,不想跟表哥表弟分享嗎?他不吭,問得急了他說“我分享了就拿不回來了”。我這才知道,原來他把“分享”理解成“送給”了,難怪引導他分享總是時好時壞。他不喜歡的東西,分享得很痛快,一旦他喜歡的,就怎麼都不願分享。後來我跟他好好解釋了一下,說“分享”只是一塊玩,並不是要把你的給別人,東西還是你的。當然如果你不願意,也可以不分享。他一聽表情明顯輕鬆了,看來我只說“分享”卻不解釋,給了他很大壓力。

    作為家長的咱們,不要著急去指責孩子,還是要科學的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

    1、增加孩子有關的知識。透過比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裡的東西到了別人手裡還是那個樣子,不會變。如孩子想要別人的餅乾,明明家裡有,可他偏要別人的,這時,父母不要太強硬,而是在接受了別人的東西后和自己家裡的作對比,讓孩子親口嘗。親身體會到味道是一樣的,以後他就不再要了。

    2、 不要壓制而要引導。壓制會使孩子產生常說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因此,在孩子要別人的東西時,可以溫和地提醒他,使他回憶起曾經吃過或玩過這種東西,有助於解除孩子的強烈要求。

    3、轉移注意力。有時孩子要別人的東西,這種東西自己家確實沒有,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就答應(並做到)給他買一個。如果條件不允許,應儘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別處。

    4、試用交換法。交換玩具或食物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還可以防止孩子獨霸和佔有慾的產生。如孩子要別人的玩具,就讓孩子自己拿著玩具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態度和小朋友交換著玩,使雙方都受益。

    其實強制讓兒童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會讓他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被強制性地分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分享變成了交換,或者是佔有。家長和學校應該給孩子們提供分享的機會,有的孩子正處於“我的”佔有敏感期,他要靠擁有自己的東西將“我”與“他人”區分開來。如果強制這個時期的兒童分享他的東西,會給他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孩子到了四、五歲時必然會願意分享,因為他的心理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層面。而六、七歲時,孩子才開始真正體會分享的樂趣,這時分享變成了一種快樂和良好的品質。贈送、交換也是兒童交往和得到物品的方法,平時要給兒童一些玩具、食品,使他們擁有贈送和交換的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廠化養蝦的前景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