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三國時期,曹操特做銅雀臺,在臨死前下令自己的“後宮”全部遷往銅雀臺居住,不問政事,由朝廷奉養,閒時做點女工,賺點私房錢。

    按規定,先皇后宮嬪妃除了皇后和新皇生母之外,其餘人都遷往宮中的某一處地方居住,或老死宮中,或再安排出宮和兒子們(也就是新皇的兄弟們)一起居住。以明清時為例,紫禁城外的寧壽宮就是供太后和太妃居住的地方,康熙皇帝死後,雍正皇帝將父親的妃子全部移居寧壽宮,而自己的生母烏雅氏,雖然只是妃子,但母以子貴,可以居住在紫禁城東六宮居中的永和宮。嘉慶年間,寧壽宮也成為了太上皇乾隆的養生之地。

    而紫禁城內的東西六宮就是新皇后宮嬪妃的居住地。東六宮以前後左右排列為:景仁、延禧、承乾、永和、鍾粹、景陽六宮;西六宮以前後右左排列為:永壽、啟祥、翊坤、長春、儲秀、鹹福六宮。

    嬪妃住的越往前,地位身份也就越高、越受寵,在東六宮中排為最後的景陽宮,明朝泰昌帝的母親王恭妃,因為不受萬曆皇帝恩寵,只能孤獨地生活在景陽宮,而清朝光緒的愛妃珍妃也被囚禁於此,景陽宮也因此還有“冷宮”之稱。清朝咸豐皇帝死後,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就住在西六宮居中的長春宮,後面光緒繼位,慈禧為了表示歸政的意思,就搬到了西六宮中最末的儲秀宮居住。所以古代先皇帝留下的嬪妃基本也都是按照這一慣例,遷居皇城之中比較僻靜的地方頤養天年,也表明不準後宮干政的態度。

    在慣例之外,當然也有不少敢於改變慣例的皇帝,比如明朝太祖朱元璋立了祖制,先皇死後所有嬪妃一律殉葬,此舉是為了防備前朝後宮干政的前車之鑑,自太祖以下: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代宗朱祁鈺五朝的殉葬妃子就達一百多人。“以人殉葬”的祖制最終被英宗朱祁鎮廢除,從此大明再也沒有以人殉葬的惡習了。

    除了殉葬之外,將先皇嬪妃放出宮也是慣例之外的處置,比如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豹房妃子,在他死後就被趕出豹房回家了,以及雍正皇帝依照康熙的遺命,將康熙還在世的妃子:宜妃、榮妃、惠妃、定妃等全部放出宮,讓她們和自己的兒子居住。

  • 2 # 簡史講官

    古代皇帝三宮六院都是標配,就算六七十歲也一樣不會服老,照樣會往自己的後宮中填新人。那麼,在皇帝死後,他後宮中的女人都會落得怎樣的下場呢?

    01.去領地養老

    在後宮中能有一個兒子,是不少嬪妃們終身的奮鬥目標,若是幸運,等皇帝去世後,她們還能去兒子的封地養老。劉邦最不受寵的妃子薄姬就是如此,兒子八歲被封為代王。劉邦死後,呂后放過了薄姬,准許她出宮做了代王太后。

    02.留在後宮養老

    如果沒有生下兒子也不要緊,好些后妃在先皇死後,都榮升為太妃,雖然過得不如從前奢華,但也算填了幾分親近。原來鬥得死去活來的姐妹甚至能一起念個經文,聊聊閒話。若是新帝大度,比如乾隆帝,她們的日子過得也算得體。

    03.守皇陵

    在新皇看來,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自然是想讓父親後宮中的女子繼續去侍奉先帝。所有好多皇帝直接把後宮中的妃子送到了皇陵,雖然也短不了吃穿,可卻沒有了任何自由。住在紫禁城中至少還有繁華,可皇陵雖然看著氣派,但所建之地都不許旁人前來,精神上收到的磋磨恐怕更加嚴重。

    04.去寺廟養老

    按照大唐的規矩,父親死後,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嬪妃都要送到寺廟中。李治心心念唸的武則天就是在先帝李淵死後去了感應寺。不過,進去寺廟養老的妃嬪不少,可能從中出來的也只有一個武則天而已。

    04陪葬

    其實仔細想想,去寺廟中吃素也不算難熬。明朝的妃子其實日子更苦,在皇帝去世後,她們全部都要陪葬。直到朱允炆上位後,才廢除了這項十分殘忍的規定。只不過此時為朱元璋、太子朱標陪葬的妃子已經有百餘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飲食正常,但最近經常放屁,是身體出現什麼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