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核心在勞動和交換。勞動包括農業工業生產、各種服務活動以及為方便勞動交換而衍生的各類勞動,廣義勞動還可拓展到技術的研發。交換體現在各種勞動活動當中,有直間的交換也有間接的交換,如今的經濟活動大多是間接交換,其媒介是貨幣。廣義的媒介可稱之為通貨,包括各種證券、債券等。
早期經濟活動主要是以物易物,後來貨幣興起,間接交換成為主流。直至工業革命前,經濟活動中交換的主體是農產品;工業革命後,交換產品大量為工業製品;到資訊化時代,服務業逐漸成為經濟的最大組成部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伴隨勞動品變化的還有貨幣,從早起的貝殼類發展到貴金屬,乃至如今的信用紙幣。勞動品量增質變,但勞動品的勞動屬性不變。貨幣同樣量增質變,但貨幣的通貨本質不變,紙幣的背後是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財富,紙幣的交換其時就是其背後財富的交換。紙幣新增導致貨幣貶值由新增貨幣的利息償還,該利息透過銀行金融體系由全社會共享,但是該利息收入大頭常常被金融機構擷取,這是當代財富分配不合理的體現之一,類似古代的鑄幣稅。
談到經濟學,不可避免的說道亞當斯密和凱恩斯。亞當斯密的主要思想是分工促進經濟發展,而凱恩斯的主要思想是透過增加貨幣供應維持經濟發展。兩者分別從科技和金融兩個方面論述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科技發展導致分工深化、促進經濟,金融系統透過調控貨幣供給保持經濟發展。在我看來,經濟的本質是交換,而交換的前提是差異性,也就是勞動差異性,外在體現為勞動產品的差異性。因此,勞動差異性是經濟驅動力。經濟本身是一種交換,其體量用交換行為這一流量的大小來衡量。這種差異性導致流動的物理學模型是非常普遍的,在物理學中我喜歡稱之為勢差驅動。談到這裡,亞當斯密的思想可採用物理模型說明,那凱恩斯的學說如何體現?在經濟流量和勞動差異性之間存在一個比例關係,該比例係數的影響因素中就有貨幣供給,如此,兩種學說就統一起來了。
Q = K×ƩD
Q表示理論經濟總量(需求量)。勞動差異性ƩD,是經濟體中各勞動力間差異性的總和。任兩個個體間勞動和勞動技能的差異可求,於是任一個體與經濟體中其他個體的總差異可求,進而對所有個體進行該計算,最後求和即得到2ƩD。該求和公式是理想狀態下,尚未考慮交通和通訊。當交通和通訊便利時,兩者間差異的權重係數為1,當兩者間交通和通訊阻隔時,該差異的權重係數為0。比例係數K除了受到貨幣總量(通貨總量或者金融結構複雜性)和財富分配方式的影響,還受到ƩD、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後三者短期內不可調節。透過貨幣供給的調節可影響經濟總量,比例係數K存在一個上限值,該上限值與貨幣總量無關,即是貨幣對經濟的調節能力有限。
該模型可以較好的解釋經濟發展以及經濟危機。經濟發展,可透過技術更新、交通和通訊建設來促進,同時貨幣供應適當增加、財富分配方式合理調整可使得經濟增長。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勞動差異性降低,可以從產品差異性降低來發現,此時產品交換的需求降低,凱恩斯主義主張透過增加貨幣供給來維持經濟發展,如此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債務率上升。當債務上升到一定程度,社會中某一環節一旦不能收支平衡必然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裡引入一個臨界公式,當該公式滿足時,社會中理論上有某個環節會出現資金鍊斷裂。
GDP增長率 = 社會總負債與GDP的比率 × 淨負責比例 × 利率
綜上,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通常會出現債務率過高,該問題的解決在內部可以是債務違約、財富蒸發,在外部可以透過貿易或軍事手段對外轉嫁危機。債務率過高的本質是財富集中,對外轉嫁危機是國家間的財富再集中,而內部債務違約操作好了可以削弱財富集中,操作不當將會強化財富集中。
經濟,核心在勞動和交換。勞動包括農業工業生產、各種服務活動以及為方便勞動交換而衍生的各類勞動,廣義勞動還可拓展到技術的研發。交換體現在各種勞動活動當中,有直間的交換也有間接的交換,如今的經濟活動大多是間接交換,其媒介是貨幣。廣義的媒介可稱之為通貨,包括各種證券、債券等。
早期經濟活動主要是以物易物,後來貨幣興起,間接交換成為主流。直至工業革命前,經濟活動中交換的主體是農產品;工業革命後,交換產品大量為工業製品;到資訊化時代,服務業逐漸成為經濟的最大組成部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伴隨勞動品變化的還有貨幣,從早起的貝殼類發展到貴金屬,乃至如今的信用紙幣。勞動品量增質變,但勞動品的勞動屬性不變。貨幣同樣量增質變,但貨幣的通貨本質不變,紙幣的背後是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財富,紙幣的交換其時就是其背後財富的交換。紙幣新增導致貨幣貶值由新增貨幣的利息償還,該利息透過銀行金融體系由全社會共享,但是該利息收入大頭常常被金融機構擷取,這是當代財富分配不合理的體現之一,類似古代的鑄幣稅。
談到經濟學,不可避免的說道亞當斯密和凱恩斯。亞當斯密的主要思想是分工促進經濟發展,而凱恩斯的主要思想是透過增加貨幣供應維持經濟發展。兩者分別從科技和金融兩個方面論述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科技發展導致分工深化、促進經濟,金融系統透過調控貨幣供給保持經濟發展。在我看來,經濟的本質是交換,而交換的前提是差異性,也就是勞動差異性,外在體現為勞動產品的差異性。因此,勞動差異性是經濟驅動力。經濟本身是一種交換,其體量用交換行為這一流量的大小來衡量。這種差異性導致流動的物理學模型是非常普遍的,在物理學中我喜歡稱之為勢差驅動。談到這裡,亞當斯密的思想可採用物理模型說明,那凱恩斯的學說如何體現?在經濟流量和勞動差異性之間存在一個比例關係,該比例係數的影響因素中就有貨幣供給,如此,兩種學說就統一起來了。
Q = K×ƩD
Q表示理論經濟總量(需求量)。勞動差異性ƩD,是經濟體中各勞動力間差異性的總和。任兩個個體間勞動和勞動技能的差異可求,於是任一個體與經濟體中其他個體的總差異可求,進而對所有個體進行該計算,最後求和即得到2ƩD。該求和公式是理想狀態下,尚未考慮交通和通訊。當交通和通訊便利時,兩者間差異的權重係數為1,當兩者間交通和通訊阻隔時,該差異的權重係數為0。比例係數K除了受到貨幣總量(通貨總量或者金融結構複雜性)和財富分配方式的影響,還受到ƩD、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後三者短期內不可調節。透過貨幣供給的調節可影響經濟總量,比例係數K存在一個上限值,該上限值與貨幣總量無關,即是貨幣對經濟的調節能力有限。
該模型可以較好的解釋經濟發展以及經濟危機。經濟發展,可透過技術更新、交通和通訊建設來促進,同時貨幣供應適當增加、財富分配方式合理調整可使得經濟增長。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勞動差異性降低,可以從產品差異性降低來發現,此時產品交換的需求降低,凱恩斯主義主張透過增加貨幣供給來維持經濟發展,如此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債務率上升。當債務上升到一定程度,社會中某一環節一旦不能收支平衡必然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裡引入一個臨界公式,當該公式滿足時,社會中理論上有某個環節會出現資金鍊斷裂。
GDP增長率 = 社會總負債與GDP的比率 × 淨負責比例 × 利率
綜上,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通常會出現債務率過高,該問題的解決在內部可以是債務違約、財富蒸發,在外部可以透過貿易或軍事手段對外轉嫁危機。債務率過高的本質是財富集中,對外轉嫁危機是國家間的財富再集中,而內部債務違約操作好了可以削弱財富集中,操作不當將會強化財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