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磚學士
-
2 #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絕對不可能,濁聲除了吳湘走廊上的部分吳語老湘語和湘西西南官話,其他所有漢語中的濁聲統統消失了,80%的漢族人口已經根本不會發全濁音,普通話和粵語等方言已經清化的乾乾淨淨。所以明朝《洪武正韻》試圖恢復濁聲最後完全失敗。入聲在北方是宋元時期消失的,已經消失了七八百年,你要再恢復也難,入聲韻尾是一個自然脫落過程。除粵語保留ptk三個韻尾外,很多方言入聲韻尾已經簡化,有的pt合併,有的全部變成t,吳語更是簡化為弱喉塞音,離完全脫落只差一步,長沙話則是韻尾完全脫落,僅僅保留一個獨立入聲聲調。尖團音這個恢復的難度較小,因為普通話最初是嚴格區分尖團,方言倒是尖團合併,但1936年國民政府修訂的國語正音把尖音全砍掉了,導致九(giu-jiu)酒(ziu)不分,劍(gian-jian)箭(zian)不分,間(gian-jian)-尖(zian)不分。目前河南中原官話的尖團音是最為標準的。南方方言平翹舌合流很多人連翹舌音都發不好了你要大家恢復濁聲入聲那不是強人所難?
-
3 # 公yv
讓普通話恢復入聲,尖聲,這個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普通話根本上沒有多少入聲尖聲這樣的聲韻 ,這樣做徒勞無功還不餘定一個新語言成為大眾交流語言中。
-
4 # 武大東湖
語言文字還是走向簡化為好,漢語言文字本身也是在一個發展變革的道路上。
最初的漢字和別的文字一樣也是甲骨文,再後來發展成為纂書,還先後是大纂小纂。繁體字相對於簡體字雖然是繁體,但是對於纂書來說不知道簡化到哪裡去了。
繁體字在漢語言文化上有更好的傳承,特別是一些會意字上,很多簡體字已經失去了本意。比如方框裡面的或就是國就是一片有界限的領域,這就是國家,多現實的解釋!現在方框裡面一塊玉是國,已經失去了本意。
所以,繁體字簡化應該慎重,可以簡的儘量簡,不好簡化的要慎重不能盲目去簡化。
發音也一樣,既然能簡化了還是簡化為好。這在英美英語來看也是這樣,會話Dialogue是英語,後面的ue並不發音,所以美語就簡化了dialog也能完全體現發音還簡化了,這個就很好。有些容易混淆的就改,比如中心center這是美語發音很清晰,英語是centre這個肯定不如meter那般音形一致。
所以,不影響本意不影響溝通,既然簡化了,就不要走回頭路。
回覆列表
不可能恢復入聲、尖團、濁音,想都別想。
今天的普通話(標準音)是從現時的自然語言當中選了一部分音素來構成普通話的音素的。這句話的官方表述是,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為啥要強調“現時”?
入聲、尖團、濁音這些歷史語音的現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主動演化為其他語音現象(入派三聲、尖團、濁音消失)。從功能上來說,已經由雙音節化的詞語來平衡了“入聲、尖團、濁音”帶來的區別意義的作用,而這個語音系統簡化、過程是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根本無法逆轉。
歷史上嘗試過恢復入聲,但輸得一塌糊塗。1913年,“讀音統一會”用投票方式議定了“國音”標準,1913年還出版了《國音字典》。老國音雖也以北京音為主,但加入了南京官話特徵,如有入聲、平翹、前後鼻、尖團,即部分音調按照北京話,而部分韻母、入聲音調按照南京話,所以是個大雜燴。
推廣的時候北方人發不出入聲,趙元任還為此專門錄音示範,甚至給學生用巧計“中華好大國”“偷嘗兩塊肉”來幫助分辨“五聲”陰、陽、上、去、入。
但是,推不下去啊!10年之後的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的“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決定完全採用北京語音,史稱“新國音”——今天的普通話就繼承了這一點。
總結一下是,第一、不可能;第二、沒必要;第三、趙元任都扳不回的局,別人就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