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從網上看到。一些家長抱怨這樣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雞飛狗跳。甚至於有的家長還中風住院。
絕大部分家長都是面對自己家的一個孩子,有沒有想過一個老師要面對班裡幾十個孩子,那傷害性有多大?
回覆列表
-
1 # 順勢教育頑石張
-
2 # 六和麥田
家長的眼裡有孩子,這是福氣,千萬不要藉助這樣的例子來嚇退我們努力的家長。
輔導孩子中風住院的,只是沒有經濟賠償而已;如果是與朋友喝酒中風住院的,說不定還有賠償;但是,前者絕對是無比光榮的。
因為,我們的家長太在乎自己的孩子了,只是稍微缺一點耐心而已。其實,對老師而言,有無數這樣的孩子在不停地考驗著,有些老師確實就真的倒在了講臺上,也不會有什麼新聞說老師被學生氣倒了,讓學生承擔賠償責任的,學校也沒有承擔什麼賠償責任的。
現在,不是好多地方都規定,家長不要承擔孩子的作業輔導嗎?那家長為什麼還要輔導呢?其實,這些家長真正懂得孩子是自己最應該幫助的人之一。
家長的崩潰,其實,除了知識的不解之外,更重要的是沒有明白,我們家長的重點任務是什麼?
第一,家長要明白孩子的思維與我們成人的思維不是同一個頻道上的,傳送與接受的密碼沒有統一,孩子自然是不解家長的輔導,家長真要輔導,完全可以先聽孩子自己說,家長在關鍵的點上,提個醒,也許就有用了。
例如,一個孩子說“這個應用題我不會”,家長可以迴應“你的困惑在哪裡?你已經解決到哪一步了?你可以畫個圖來講給我聽行嗎?”……
第二,家長要明白孩子在家裡要養成的是學習習慣,是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這兩者好了,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就可想而知了,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為什麼是優?為什麼是劣?
例如,孩子開始學作業了,一會兒站立了,一會兒又幹別的事了,一會兒藉口什麼沒了……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就是幫助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在專注的時間內專注地完成作業,開始時,家長要完全配合,家長也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等孩子養成專注的習慣之後,家長可以自由一點了。
我想家長知道這兩點,應該就不會那麼崩潰了吧!
有時候我問許多家長:為什麼要輔導孩子作業?你我小時候被輔導了嗎?
學習的目的,是使孩子最終會自己尋找知識,並理解知識之後,利用知識創造新的價值,而不是會做哪些題,所以學習必定是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而我們的家長恰恰只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
如果是一年級的家長,一定要注意了,從一年級開始,或從幼兒園開始,就不必輔導孩子的作業!鼓勵孩子獨立完成,按時完成,鼓勵孩子完成難題,讓孩子不怕做難題,喜歡上做難題!
但家長要經常檢查孩子的學習進度,遇到孩子成績不理想,倒時要及時幫助預習、複習與梳理,但整個過程應是“共同學習進步”,而非責罵!
我家小孩小學至初三, 輔導的情況較少,遇到需輔導情況,我一般如下處理:
1、對於具體的題目,我不輔導!而是輔導類似的題目,然後再叫孩子去做。說實話具體題目如果輔導10分鐘,但我這種輔導,最終需要40分鐘,而且孩子必須隨時動腦筋。孩子有時需要輔導,只是懶,不肯動腦筋,想走家長的捷徑。後來發現在我這邊討不到任何便宜,而且還更費勁,時間一長就不叫我輔導了,自己去動腦筋了!
3、我確實也不會,我也不想動腦筋,我與孩子說,我不會,你明天問老師去吧,你會了之後回來再教我哦!
在這種體系下,一般孩子都不會來依賴家長,當然成績也不會差到什麼地方,家長也就不會崩潰了。
但這種體系,一定在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建立,否則的話就很困難,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按照以前的故事打個比方:小孩養小牛,天天抱小牛上山;小牛天天長大,孩子的力氣一天天長大; 但如果孩子沒有抱小牛上山,你叫他突然抱小牛上山,他能抱得動嗎?
所以說教育,家長的手法很重要!
一定是從小就開始,一定是日積月累,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