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reda愛翻譯
-
2 # 教育doyen
鋦匠、竹匠、鑄字工、活版輔助工、刻鉛字工、裱糊工、唱片工等都是一定歷史階段下的工作種類,隨著社會發展和變遷,這些工種都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和視野。而翻譯,作為一個傳統的語言轉換工作和密集型智力活動,是否會和上述工種一樣,也有其存在的歷史階段呢?
我們知道,隨著大資料、機器翻譯、人工智慧、語音合成和轉化、神經網路、超級計算機等技術的不斷髮展,人類藉助技術手段在不同語言之間轉化資訊的能力在不斷進化和加強,處理的精度、流暢度、速度都在與時俱進。目前的谷歌翻譯、百度翻譯等,處理一些比較規律的、形式比較規範的翻譯,基本上都能正確轉化了,我們大致也能根據譯文如實掌握原文的全部資訊,這在20年前是難以想象的,即便在10年前,還是挺有難度的一件事。
網易用 AI替代了一半人工譯員,Facebook 宣佈機器翻譯全面採用神經網路,每日處理45億次翻譯,機器翻譯的進步讓人類的工作壓力變小,讓翻譯員的工作更為輕鬆,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最佳化譯文質量上;
時代在變化,翻譯的工作形式也在變化,今後的筆譯更多是“機器翻譯 + 人工審校”的模式,低端譯員必定會淘汰,短期內機器翻譯完全取代人工幾乎沒有可能,因為大腦的工作機制和複雜度比機器要高階很多,語言的多變性、靈活性也非常大,特別是文學翻譯、法律翻譯等,被取代的可能性很低。口譯中涉及到方言、口音等的識別,語速的快慢等變化因素,僅僅採用計算機手段,也難以將發言人的資訊準確、即時轉化為目標語言。因此,廣大譯員和外語系學生完全沒有必要過分擔心,而真正需要做的是主動學習新技術、趕上新趨勢,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做到與時俱進才能不被淘汰。
我的觀點是,非文學類翻譯(例如,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可能會被淘汰,而文學類和大部分口譯則很難被淘汰。
1. 非文學類翻譯。其實筆者也是屬於此類翻譯,所以面對如今發達的機器智慧翻譯,有時候我也會如同 18 世紀紡織工人看到蒸汽機時的憂慮和恐懼。我們來不妨看看如今的市場情況:
(1) 公司出現“去翻譯”的趨勢。
現在很多公司不再專門設立招聘崗位,大部分可能將翻譯轉包給翻譯公司。
(2) 人工智慧的衝擊。
對於非文學類翻譯,重複率、機械化程度都較高,機器完全可以透過學習加演算法,掌握大部分的語句翻譯。
(3) 市場前景堪憂。
在招聘網站上注意到翻譯相關崗位出現以下態勢:機會少、薪酬低、發展機會有限。
(4) 全職翻譯大幅縮減,翻譯公司很多以兼職翻譯為主。
翻譯公司目前大部分都招聘兼職翻譯,全職的很少,除了節省成本外,我想主要原因是,翻譯市場整體在走下坡路,這是大勢所趨。
2. 文學類翻譯。對於文學類翻譯,其翻譯的複雜程度是機器望塵莫及的。所以我在想,以後大家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文學類翻譯上, 這類翻譯不僅僅是意思的傳達,更是一種文學再創造。
3. 口譯。對於口譯,機翻能力十分有限,不會取代人翻。翻譯不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準確傳達言外之意,這是人工智慧很難做到的, 特別是在口譯中。如果,說話的人照著稿子一字不差地讀,機器可以按照預設的程式翻譯出來,並且朗讀。 可是,人腦是活的,說話不是背書,思想的瞬息萬變,表達方式的不固定,具體到語氣、情感、文化背景、暗示、言外之意、 手語等等,都會使翻譯難度增加。人工智慧,再怎麼模仿人類思維,也不能準確地捕捉情感。 從情感流動方面來說,口譯方面人工智慧的能力太過侷限了。人類的思想,最終還得依靠人來翻譯。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