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課課代表
-
2 # 老豬的碎碎念
【這座太監墳是對其忠君的最大褒獎】
照例,先了解下大明十三陵,所謂十三陵指的是位於北京昌平區的明代13位皇帝組成的明皇陵禁區,其地是由遷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首創,當然;朱棣原本就是鎮守北京的藩王,只不過在“妖僧”姚廣孝的忽悠下篡位成功,爾後登基成為了大明朝的永樂皇帝,最後實在南京住不慣便回老家北京了~回京後自然朱棣的萬年吉地也在京城附近選址,最後昌平的這處吉壤被選中,成為了如今的十三陵。在皇陵區,一般有資格入住的自然是皇帝和其直系親屬(皇后,妃子,皇子,公主等),而外人是萬萬不可能,也不准許在這裡安葬的,除非是生前對皇帝和朝廷有過突出貢獻的大臣武將,在宋代時期有陪葬在皇陵旁邊的先例,這是一個恩賜。但今天的主角一座太監墓卻堂而皇之的出現在了大明皇陵區內,這個人到底是誰?他做了什麼能讓他死後竟有如此殊榮,咱下面揭秘。
這個人便是陪伴大明末代皇帝崇禎一起殉死的太監王承恩,在崇禎帝最後的時刻裡,只有他伴隨著這位準備自殺殉國的皇帝,最後他陪伴崇禎吊死在了景山公園山坡的海棠樹上,也算是忠君的典範了,在三日後,攻入城內的李自成農民軍發現了他們的屍體,在投降的大臣們的勸諫下,李自成安葬了這位悲情皇帝,把他葬入了曾經的貴妃墓中,而王承恩由於其氣節實屬可嘉,被李自成也附葬在崇禎陵的一側,爾後入主中原的大清聽聞此事後也對其褒獎,順治皇帝曾經親自為王承恩題寫碑文稱讚之,康熙皇帝亦如此讚揚之。
宦官作為封建社會一種特殊的存在,其地位自始至終是非常低賤的,並且這個群體由於幾千年來一直名聲不好,所以,絕大多數人聽到太監這個詞彙時很難將其同正面或是積極的方面聯絡起來。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繼東漢、唐朝之外又一個宦官亂政嚴重的朝代,其自始至終都伴隨著宦官的存在,明朝的宦官很有意思,既有王振、劉瑾、魏忠賢這種臭名昭著之流,又有亦失哈、鄭和、王承恩這樣流芳千古的賢宦。而這其中王承恩猶以忠君節烈而聞名於世。以至於連李自成和順治、康熙二帝都對其讚譽有加。
與其說王承恩的一生是始終伴隨著崇禎帝的,倒不如說崇禎帝的一生始終伴隨著王承恩。王承恩在萬曆末年即已進宮,後來在泰昌年間,進入信王府任掌管太監,信王朱由檢幾乎可以說從一出生開始懂事兒就由王承恩照顧著。熹宗年間,魏忠賢開始得勢,王承恩不得不依附於魏忠賢門下,但是王承恩這個人與魏忠賢有著明顯的不同,他是一個有著自己道德底線的人,並且,他有一顆不同於很多宦官那樣的心,一顆好心。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熹宗駕崩以後,王承恩秉承熹宗遺旨,同皇后張氏一起,擁立信王朱由檢即位,朱由檢就是日後的崇禎皇帝。從這點可以說,朱由檢的即位,王承恩是有擁立之功的。因此在崇禎帝登基後,王承恩成為了他的心腹太監,並且擔任了明朝太監的最高職位-司禮監太監。王承恩雖然深居高位,又得崇禎帝寵信,但是其並未如同魏忠賢那樣企圖奪權造反,反而幫助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處理公務。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軍對攻破北京,農民軍攻進城內,崇禎帝眼見大勢已去,遂由王承恩陪伴登上了景山,在一棵老槐樹樹上自縊而死,崇禎死後,王承恩其實是有機會趁亂逃走的,並且當時的很多宦官甚至於大臣都趁亂得以脫身,但是王承恩並沒有逃走,他感念崇禎帝多年對其的信任和重用,不忍離開,於是在崇禎帝死後,他緊隨其後,吊死在旁邊一棵海棠樹上,三天之後,農民軍在景山之上找到了崇禎帝和王承恩的屍首。李自成將崇禎帝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貴妃的陵墓之內,因有感於王承恩的忠烈,李自成也將其葬在了崇禎帝的陵寢之側,成全了他忠君的心願。南明弘光帝登基後,聽說了王承恩的事情也非常感慨,併為其賜諡“忠愍”。不僅南明的君臣對王承恩持讚揚態度,就連清朝皇帝也稱頌他的忠貞,順治帝為其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帝也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