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酸腐之人

    實現前置條件不同,結果不同。

    如果你還能發明另一種前置條件,或許還能發現光的第三種,第四種性質。

  • 2 # 狼煙一九三一

    對於物理學我完全是門外漢。但不妨從哲學角度去試著理解。物質的波粒二象性,是說波為力之源,粒為力之夲嗎?波來自於外力的推動,傳導一種力量,推動粒子轉動,它們應是在對立,統一的共同體內形成,既是獨立存在的,又是在一個物象下合成的。沒有了這個物象,各自又不會獨立存在。多個物體作用於另一個物體稱作波,單獨存在的一個物體稱之為粒子。我們知道,粒子又可裂分,永無止境,這是對立統一觀念的一種解釋,不知對否?

  • 3 # 岷山

    “波粒二象性”概念最先來自不同物理學派對可見光本質的探索。

    按照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可見光只是電磁波的一個頻段。電磁波包括普通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等。

    按照量子力學假說,可見光是能量粒子流。

    為了調和麥克斯韋理論和量子力學的矛盾,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概念,試圖統一物理學對可見光本質的觀點。

    量子力學後來將“波粒二象性”從對可見光本質的判斷,推廣到所有微觀粒子,推出了廣義的波粒二象性理論。

    根據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現代理論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只是一種科學假說,並非現代物理學公認的科學真理。這個科學假說試圖用廣義的“波粒二象性”來證明“測不準原理”和“薛定諤的貓”存在的合理性。

  • 4 # 科技領航人

    波粒二象性描述了光子和亞原子粒子的性質,從而展示了波和粒子的性質。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種解釋為什麼在經典力學中工作的“波”和“粒子”的概念不包括量子物體的行為的方法。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用光子來描述光,並展示了粒子的特性,隨後他發表了著名的關於狹義相對論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光起到了波的作用。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

    波粒二象性已經被證明適用於光子(光)、基本粒子、原子和分子。然而,較大粒子(如分子)的波特性具有非常短的波長,並且難以檢測和測量。經典力學一般足以描述宏觀實體的行為。

    波粒二象性的證據

    許多實驗已經證實了波粒二象性,但是有一些特定的早期實驗結束了關於光是由波還是由粒子組成的爭論:

    光電效應-光表現為粒子

    光電效應是金屬暴露於光時發射電子的現象。經典電磁理論無法解釋光電子的行為。海因裡希·赫茲指出,在電極上照射紫外線增強了它們產生電火花的能力(1887年)。愛因斯坦(1905)解釋了光電效應是由離散量化包中攜帶的光引起的。羅伯特·密立根的實驗(1921年)證實了愛因斯坦的描述,並導致愛因斯坦因“他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而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獎,密立根因“他在電的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方面的工作”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獎。

    戴維森·格默實驗-光表現為波

    戴維森·格默(Davisson Germer)實驗證實了德布羅意(DeBrgLee)假說,併為量子力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實驗本質上將布拉格衍射定律應用於粒子。實驗真空裝置測量了從加熱的金屬絲表面散射的電子能量,並使其撞擊鎳金屬表面。 可以旋轉電子束以測量改變角度對散射電子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散射光束的強度在某些角度達到峰值。 這表明了波的行為,可以透過將布拉格定律應用於鎳晶格間距來解釋。

    托馬斯楊的雙縫實驗

    楊氏雙縫實驗可以用波粒二象性來解釋。發射的光以電磁波的形式離開其源。當遇到狹縫時, 遇到縫隙後,波穿過縫隙並分成兩個重疊的波陣面。在撞擊到螢幕上的那一刻,波場“崩潰”成一個點,成為一個光子。

  • 5 # 邱華偉259

    物質都是空間的量子漲落,或者說物質就是能量的一種存在方式。但是能量是波形式存在,物質是粒子形式存在,那麼在能量轉變成物質的中間,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原來是波粒二象性。

  • 6 # 天觀易3階控制論創新

    太極無限分形時空可能是目前的最優回答,這個思路是充分利用了傳統思的文化資源優勢和具大的包容性可以整合一切控制論的阿西貝定理,即控制系統的應對變化的數不得小於被控制系統的變數,這是管理控制論三大定律之一。太極∞分形時空是2003年筆者做《from knowledge cybernetics to fengshui》的基本理論框架,用傳統的頂層設計將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用系統模擬把這句話包括的二個太極生長法則作為分形邏輯發生器產生一個從無極起點至上而下的黃金分形∞空間,而E一無限分形邏輯時空從光子雙縫,單縫單粒試驗從下而上與太極無限分形時空相遇於宏觀頂屋,O或者空。而問題的解答就在O與空上。0對應於粒子而空集對波屬性,(圖片和參考原文隨後)

    提醒一下,圖片是三個月前讀到香港大學何女士▽2014遺作時即時把這個東西方方法論的聚會問題記錄了。他們在這十幾年裡發表了近百篇文章,從數論,揚理數學,楊振寧的規範場全面論證,但依然與諾貝爾獎差一步。北漂從2011從《cybernetics of tao》獲控制論大獎的經驗來看他們的框架缺少社會實踐性,是純粹由數字實驗切入,而我的切入點是數千年問傳統思維這部天然圖靈計算機,這個傳統思維唯一可稱理論模型,在知識控制論裡承擔把社會實踐形形色色的觀念進行最佳化轉換,,故我盡力簡單直切地透過悟空平臺傳給華人。因這問題裡有不止一個大諾貝爾獎,我不想同這裡的老外討論這問題。希望噴子君忍觀事情進展

    The way this paradox can be resolved is through the E-infinity algebra of the zero and the empty set [2].

    Remember that a one-dimensional Cantor set has both a Menger-Urysohn dimension and a Hausdorff dimension. The random Cantor set has a Menger-Urysohn dimension of 0 while its Hausdorff dimension isf. It is called the zero set, and El Naschie proposes to identify this zero set with the particle:

    dim (particle set) = P(d, d) = P (o, f) (1)

    where d is the Menger-Urysohn dimension and d is the corresponding Hausdorff dimension.

    The quantum wave on the other hand, is identified with the empty set, as it is devoid of matter and momentum as it is spread out ultimately over the entire universe:

    dim (wave set) = W(d, d) = W (-1, f)(2)

    How does one get to this empty set? You get there by a process of induction as follows.

    What is the dimension of a 3D cube boundary? It is clearly an area, i.e., a surface of 2D. That means

    3D(cube) – 1 = 2D (surface)

    Next, what is the dimension of the boundary of a 2D surface? It is obviously a one-dimensional line.

    2D(surface) -1 = 1D (line)

    Finally, what is the dimension of the boundary of a line? This is evidently a zero dimensional point

    1D(line) – 1 = 0D (point)

    By induction, one could write a general expression for the above in the form of:

    D(boundary) = n – 1 (3)

    where n is the dimension of the geometrical object for which we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mension of its boundary. By induction, using this formula, we can derive the boundary of a point:

    D(boundary) = D(point) – 1 = 0 – 1 = -1

  • 7 # 波中行

    波粒二象性要立足於粒,脫離了粒談波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粒的基礎上,有圍繞中心粒旋轉的亞粒子,這是產生波動的結構。正是有圍繞中心粒旋轉的亞粒子,才有了粒子系之間的聯結、分解;才能相互之間實現聯絡;也才有了粒子系本身的平衡、波動、失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拆遷協商談判過程中如何尋找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