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洞悉世事
-
2 # 燥牛牛
人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斷氣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時候,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然後他在社會中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才真的死了。(轉自豆瓣影評)
-
3 # 燕子燕陽
很多唯物論者都持一世說,也就是死亡即是終極終結,沒有靈魂可言,意識隨身體而亡,對於這種觀點的人,死亡就意味著消散,無論這一輩子做過什麼,好的,壞的,愛的,恨的,擁有的,一切都歸於消亡,這樣的人容易極盡享樂,不計後果,因為死了,就沒有後果了。
大多數人受到傳統觀念或者宗教的影響,相信靈魂的存在,肉體死亡之後,要麼上天堂下地獄(基督教),要麼輪迴於六道(佛教),要麼進入陰曹與先人團聚(道教),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歸宿,完全由前世一生的行為來決定,“審判”不可避免,無論是上帝,業報,還是祖宗,都逃不過,因此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忌憚,這就是所謂“人在做,天在看”的報應說的根本。
-
4 # 張斌鋒書法家
死亡是生命的一個終點。名譽地位金錢權勢都不在與你有任何關係,也都不屬你的,這就是死亡,徹底的離開這個世界。
當今社會的某些貪官為金錢,不顧自名譽,貪取國家錢財,死後能拿上嗎?還影響個人形象。
-
5 # MrsB
感謝,有緣之中遇到這個問題。
對於死亡,大多數理解是生命機體的永久停止工作。就個人而言,更喜歡拆開來看,死是機體,肉體的消亡,亡是是靈魂的昇華(逃脫的話,也可以這樣理解),至於去往了哪裡,不可知之地。當你對死亡如此理解時候,不免就想到死亡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肉體總歸於大自然,靈魂歸向社會以及那位未知之地。
幼時,很喜歡莊子擊缶而歌那個典故,或許是最早的對於死亡的理解與態度,以及相對於死亡來說存在的意義。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焉知生,死過一次就不會知道生了,或許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明白死亡是什麼吧。
-
6 # 使用者二線
死亡有兩種:徹底的死亡和相對的死之。當人們死亡後,沒人再記得你,甚至想不起世界上存在過你這號人,你的親人們也不再想起你,甚至不想給你一點點紀念,那你就徹底走向了歷史,真正的死了。
相對死亡也可以是肉體的消亡。然而,從大的說,在你活著的時候,你為人類做出了貢獻,或者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或者留給了世人重要的研究、發現、理論、著作等,人們不得不記得你,景仰你,你就沒有真正的死亡,而是永生。遺臭萬年也可以歸類永生,但靈魂會囚禁在歷史的監獄裡不得超生。從小處想,親朋好友幾十年還記得你,會說你是個好人,一個有趣味的人,追掉你,懷念你。你的後代會在重要節氣祭奠你,想念你,那麼你就只是相對死亡。直到同時代的人都不在。
死亡每個人都會面對,重要的是生的質量,死的哀榮。
回覆列表
非常好的問題!
如何看待死亡,是有不同的角度的。
活著的人看待死亡,是一切的停止和消失,是結束,不再有變化,也不再參與人世間的活動。
正因為這些觀察所得,所以死亡才被看成消極,無奈何負面。
如果從超越生死的角度看死亡,那可能是一個階段的終結和另外階段的開始。
在葡萄牙海岸邊的羅卡角上有一句名言: 陸地在這裡結束,海洋從這裡開始。
這裡的海洋,從陸地上看,就可以看成是死亡。
未知的領域,並非你當下想象中的那麼可怕,也許風光無限呢。
因此,活著的人,就一定要儘量多的、努力的去觀賞,去體驗陸地的風景,也就是積極的去生活。
然後,時間到了,或者機緣到了,再去坦然的進入海洋~死亡,去繼續遊歷海洋的風光。
當然,也許歷盡海洋後,還有可能再次登上陸地呢。畢竟,大海雖然廣闊,但也是有邊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