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天人合一中的那一個。
12
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董仲舒主張的“天人感應”說認為,天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神秘的聯絡,天主宰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動天。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表示著人們的譴責和嘉獎,人的行為能夠使天改變原來的安排。

    恢復宗教化的神靈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主旨。他利用一般人所見到的自然之天的形象,把自然之天神秘化,使之具有尊貴、仁愛、神奇的性質,將天人格化,用神靈之天來代替自然之天。讓他承認“仁”是最早道德原則,但又認為“仁”是天的意志,甚至說“仁”就等於天。這樣就把道德原則說成是來源於神靈的“天”。

    陰陽五行倫理化,這是“天人感應”說的重要內容。他把五行之間的關係歪曲附會成為父子、君臣關係,把養生送死的孝道和竭力事君的忠道強加於五行,也就是把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常強加於自然界。

    “天人感應”說本來是古老的傳統思想,在春秋戰諸子爭鳴時期遭到很大沖擊,而在漢代封建統治強化和陰陽五行思想流行的背景下董仲舒又恢復該思想,使其成為統治思想,對先秦諸子學說而言是一股巨大的迴流。董仲舒重新塑造了天的權威,論證君權天授,從而為君權合法性找到依據,對於消除地方割據,維護大一統的政治局面起到積極作用。

  • 2 # 十點歷史123

    關於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我認為應該是三綱五常和天人感應。 三綱是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舉例,三綱五常即三綱統領五常,五常是為三綱服務的。三綱的第一綱是君為臣綱,即皇帝要為臣民做出榜樣,只有皇帝自己正了,才能正臣子,正人民。在董仲舒看來,如果最高統治者不正,即便有君為臣綱,他的統治也無法長久。那麼統治者如何正自己?我認為需要的思想是是仁義禮智信。 董仲舒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甚至“仁”在董的思想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天,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在董仲舒看來,天的最大特點是仁,而在董仲舒“君權神授”的思想中,皇帝是天子,因此皇帝必須和天一樣,實行仁政。我們可以理解為王是天的兒子,得到天的佑護。天的兒子必須具有與天一樣的德行。 董仲舒說:“天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觀點,在他看來統治者正派,則風調雨順;反之,則天災人禍並至。 為什麼董仲舒在他的主張中特別強調天人感應呢?我認為這與他提出的三綱思想有很大的關係。“天人感應”有什麼作用呢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呢?他有一個鞭策監督統治階級的目的。 比如講,“君為臣綱”,君王皇帝是天下的領導者,既然“君為臣綱”,那麼所有的人應該服從君的統治、君的權利最高,這樣問題就來了,誰來監督這個皇帝呢?他是最高統治者,因此,沒有人能夠監督他,所以董仲舒想出了一個辦法,天人感應。就是說,如果你這個統治者非常有德行的話,老天爺的表現就是風調雨順。如果你這個統治者犯錯誤了,或者準備犯錯誤了,那麼老天就會有所警示,比如說下暴雨,出現彗星,嚴重的會山崩地裂。董仲舒認為,如果有了這些不好的自然現象,表明老天爺是在警示你這個統治者你的行為無道了,或者說你沒有仁德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是有積極作用的,他實際上用天來約束最高統治者,這是董仲舒強調天人感應的本意。

    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 3 # 有話少說

    天人感應。就是人禍對應天災。《史記儒林列傳》記載,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之錯行,故求雨閉諸陽,其止雨反是。

    不過,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有暗喻當朝天子之意,惹惱了漢武帝,下令免職,殺頭。後得到赦免,不過嚇的再也不敢吭氣了:

    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董仲舒學生不少,結果反受學生之害,學生呂步舒不知《災異之記》是老師寫的,對皇帝說,愚蠢之極。結果差一點丟了腦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哪個隊伍會奪得2018世界盃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