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讀後感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威震

    匈奴

    ,被譽為“中華第一人,蒙恬可以稱為民族英雄,兵者詭道也,軍事能力強得人政治白痴也是有的,比如項羽,但蒙恬還是因忠義而被賜死的,很明顯他支援正統扶蘇,他手下精兵三十萬,而沒有謀反,一方面因忠義,一方面也許跟秦朝的嚴刑峻法、秦始皇的淫威也有關。總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 2 # 脂肪故事

    我想你可能誤會了,蒙將軍不僅軍事才能出色,政治上同樣出色,遠遠不是你所說的白痴。

    能夠達到他那樣層次的,其智識、心性皆是上上之選,焉有蠢人可為大將者?

    難道他不知道如何選擇嗎?

    是見利忘義,背棄朋友換取自身的榮華富貴?還是堅持大統以身殉道?

    歸根到底,還是個站隊問題。

    換個人,下場未必好多少。以當時朝野的形勢,以當時社會的傳統觀念,他的選擇有其特定的背景。以今天的價值觀來判斷和品評一個人,顯然是不公平的。

    所謂的政治才能,與品德、品性無關。

  • 3 # 麻辣一加一

    說蒙恬是政治白痴可能過分了,如果說蒙恬有打仗之才,卻沒有治國之能,也許更準確。

    司馬遷對蒙恬之死的評價很公允,不妨看看《史記·蒙恬列傳》結尾“太史公曰”:

    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彊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

    翻譯如下:

    我到北方邊地,從秦國開闢的直道返回,去實地觀察蒙恬替秦國所構築的長城亭障,截斷山脈,填塞深谷,貫通直道,這本來就已經賤視百姓的人力物力了。秦國剛消滅諸侯的時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創傷的人尚未痊癒,而蒙恬身為名將,不在此時勉力勸告皇上,拯救百姓之急,恤養老人,撫育孤兒,從事於安撫百姓的工作,反而承皇帝的心意,大興工程。如此看來,他們兄弟遭到誅殺,不也是罪有應得嗎?為何要怪罪到地脈上呢?

    嬴政一統天下後,就大興土木,啟動的工程有始皇陵,阿房官,數千里長、貫穿東西南北的馳道和直道,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戰爭後百廢待興之時,其實都應該緩建。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正值盛年,才39歲,供薨後用的陵寢和供享受的阿房官,先停建個三五年也無妨;以當時秦軍之強,不急著築長城也不會有國防上的危險;馳道和直道,除了秦始皇出巡用過,在軍事和經濟也沒什麼實際作用。

    秦統一前,各交戰國總人口3000萬左右,戰死約200萬,其中白起就殺了100萬,百姓走死逃亡不計其數。秦統一後,全華人口大約只剩下2000多萬,婦女和老弱病殘佔去一多半。而建設這些工程就耗用了140萬壯勞力,大大制約了休養生息、恢復經濟、改善民生的步伐。

    蒙恬直接負責長城和直道這兩項巨大工程。他是秦始皇很信任的大臣,其工作性質使得他接觸到民生的疾苦。他本該向秦始皇提出緩行全國工程的建議,以休養生息。但蒙恬卻執意“阿”皇帝之“意”,心急火燎地趕工期,力爭保質保量地完成他的政績工程,為的是向皇帝邀功,以期得到更多嘉獎和信任。

    被如此念頭驅使,蒙恬心裡哪裡裝得下民生。可以想象,30萬軍士和無數的民工在蒙恬追趕工期的皮鞭下,皮開肉綻,啼飢號寒。急劇減員後,就從民間強抓壯丁補充,婦孺哭長城之聲更為淒厲。

    蒙恬臨死,也說自己該死,但不是說對百姓作孽了該死,而是說因為修長城和直道挖斷了“地脈”才死有餘辜。司馬遷批評他荒謬至極,到死都沒有弄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為何不從荼毒民生角度檢討該死的原因呢?

    2000多年前就具有強烈的民生情懷,就能站在以人為本的歷史高度審視歷史,這正是司馬遷的偉大之處。司馬遷絲毫沒有抨擊長城等工程建設的意思,只是主張從民生出發,休養生息了,經濟發展了,帝國才能長治久安。

    當然,蒙恬是絕對沒有司馬遷這種認識的高度的,所以說他有打仗之才,卻沒有治國之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51區是幹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