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糧小咖

    (上面這個圖是全國糧食收購價格指數圖)

    一、近年來,國內糧價的上漲,主要是種糧成本持續增加、託市及臨儲收購底價持續提升、國內糧食消費量穩步增長等帶動的,其中,最明顯的帶動因素來自於政策性收儲價格的上調。比如,2005年-2007年,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的最低收購價國標三等一直保持在0.7元/斤、0.72元/斤、0.75元/斤,但從2008年起開始上調,到2015年上調至最高水平,分別是1.35元/斤、1.38元/斤、1.55元/斤,最高漲幅達到了106.7%;同樣,小麥最低收購價國標三等2006年-2007年保持在白小麥0.72元/斤、紅麥及混麥0.69元/斤,也是從2008年開始上調,到2014年-2017年保持在1.18元/斤的最高政策底價水平。

    二、而最近幾年價格下跌的原因,也和政策性收儲價格下調或取消,有著很大的關係。自從2004年來中國陸續出臺並啟動主要糧油品種的政策性收儲,雖然大豆、油菜籽的市場對外依存度比較高,但總體上都呈現出來了非常明顯的政策市特徵。尤其是主糧品種,政策主導市場購銷的特徵非常明顯。而在2014年取消大豆臨儲收購政策、2016年取消玉米臨儲收購政策之後,政策的調整方向改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在進口糧居高不下、國內庫存壓力較大等影響下,市場化之後的大豆、玉米價格出現了長時間的低迷下滑。

    而稻穀、小麥的託市收購政策儘管延續,但收購底價改變了以往只漲不跌的態勢,從2016年早秈稻託市底價下調開始,中晚稻、小麥的託市收購底價也先後下調,尤其是2018年的稻穀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較2017年大幅下調,其中早秈稻、中晚秈稻均下調0.1元/斤,國標三等下調幅度分別為7.7%、7.4%,粳稻下調了0.2元/斤,下調幅度為13.3%,下調之後,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的最低收購價分別為1.2元/斤、1.25元/斤、1.3元/斤。而小麥在2018年也下調了3分,國標三等為1.15元/斤。

    四、這幾年來,糧食進口量大增,由於價格較低,對國內糧價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壓。根據海關總署公佈的資料,2015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量達到12477萬噸,其中谷物及穀物粉達到了3270萬噸;大豆8169萬噸。在穀物及穀物粉中,減去玉米473萬噸、小麥及小麥粉304萬噸、稻米338萬噸,剩餘的2150萬噸就是往年很少進口的高粱、大麥、木薯等。而這些品種,加上一些進口的低端大米,構成了近年來除了大豆進口逐漸增加之外的,其他糧食品種的增量。到2017年,中國糧食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13062萬噸,其中大豆9553萬噸、玉米283萬噸、小麥442萬噸、大麥886萬噸、稻米403萬噸、高粱506萬噸、木薯813萬噸。

  • 2 # 使用者小猴

    為什麼10多年了糧食價格基本沒有上漲呢?我看這個問題,(關鍵詞:調控,補貼,豐收)第一說明中國的糧食生產,糧食調控抓得好,抓得穩,社會經濟不論怎麼發展,中央對農業這個基礎作用高度重視,連續每年的中央一號檔案指導三農,糧食“壓艙石”穩如磐石。第二雖然糧食價格10年來基本沒有上漲,但中央每年對農業基礎、糧食生產的投入和補貼逐年有增無減,這也是糧食價格穩定的基本保證。第三儘管中國每年臺風、洪澇等災害頻發,但由於各地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抗禦自然突害的能力大大增強,防災減災合力巨大,讓糧食生產年年實現豐收,儲糧富裕,這更是糧食價格穩定的前提。總之,只有糧食價格保持相對穩定,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們的國家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 3 # 花開富貴136574795

    這個問題說明糧食部門抓住了人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石讓城市人的幸福感都是有目具睹。糧食比現在工資不成比例,八○年以前工資三十,玉米一角,二OO年工資一千元,玉米一元,二0一五年工資三千玉米七角五分,在城市獵人眼裡:,這裡應該的,我們農民要堅守陣地,為城市的發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國防建設做新的農民。

  • 4 # 小蘿蔔頭糖稀

    糧食不進不會漲價而且還有降價的趨勢。因為按品質來講,中國自產的糧食品質在全球都是排在後面的,而平均糧食價格卻拍在前幾位。與其說坑農民不如說中國目前的小農農業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的經濟形勢了,農業的第三次改革已經到了眼前了。規模化種植,工業化生產在最近幾年會逐步走到臺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村裡修路佔用了林地所有人的山場,村裡應該給哪些補償?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