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態50248
-
2 # 一笑巍巍
教育過,我覺得很有必要!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代代相傳!
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再多的金山銀山也經不起毫無節制的鋪張浪費!
創業容易,守業難!立家容易,持家難!勤儉節約,才能長久!
-
3 # shoy瀚
這樣教育孩子勤儉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勤奮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由勤字開啟立身搏命之徵程,從小要勤學文化知識、勤勉學會做人與他人友善相處,用心跟著父母勤學各種生活必備技能,買、摘、洗、抄菜做飯,換衣、洗衣、晾衣、收衣、穿衣,自住房間獨立打掃、整理床鋪,按時起床、收拾學習用品,自主去學校學習。
在家學習、生活上都要勤學,勤動腦、善思考,在學校學習期間要教育孩子養成眼勤、手勤、腳勤良好習慣,為班級、為同學、為老師勤付出,眼勤必眼快,眼快就得手快腳勤去服務別人,表面上,好像浪費點學習時間,其實,天地永不負勤奮人!
二、教育孩子從小節儉意識與習慣。
節儉,是指衣食住行有節制,不和他人攀比,始終保持衣食住行不奢侈、不浪費,只要吃得有滿足人體生長所需營養全面均衡就好,保持身材既不瘦弱,又不能超越正常體重而肥胖。衣服不一定要名牌,只要四季有換,保持乾乾淨淨、清清爽爽、暖暖和和就好。家住茅屋四季通明、五臟俱全、整潔有序就好。行能有車送有車接也行,沒私家,可選自行車、電瓶車、公交車、地鐵出行,只要平安、快捷、便利就好。自己過獨屬自己的日子,不忘拼搏進取之心,勤學文化知識,苦練生存技能,自己年年與自己比拼,要一年比一年好,長大不靠父母,自力更生,艱苦立業,開創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教育孩子勤和儉,尤其儉,是讓孩子既不奢侈、糜爛追求那種虛華浮沉生活,也不要過分吝嗇、自我虐磨式生活,至少想吃肉就吃,想添衣就添,這樣不屈服命運,不委屈自己,追求獨屬自己那份滿意生活!
-
4 # 家庭教育每日分享
在當今,如何面對物質生活的強烈誘惑,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消費習慣,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面對的問題。父母應該創造機會和孩子共同成長,讓孩子懂得勞動的意義並學會節儉。
《北京青年報》曾刊登過一篇報道: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東坪鄉51歲農民陳邦順靠賣血供兒子上大學,為了多賣血,假造6個獻血證,4年來共給兒子6.35萬元。兒子雖知父母賣血供他,仍不停地來信要錢。信中稱:我的衣服和鞋舊了,需要200元買衣服和鞋;我想買電腦,已借了1800元;體育課沒達標,要給體育老師送禮;今後3個月生活費3000元;“五一”要旅遊,班上要收班費100元……在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同時,我們也是在為這一代孩子未來的生存擔心,為家庭裡的艱苦奮鬥精神教育著急。
“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艱苦奮鬥精神的發揚光大,也是當前我們全社會各類人群都必須重視的價值構建和品德錘鍊,艱苦奮鬥一般總是和相對惡劣的生存環境相聯絡,在今天物質生活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施行艱苦教育的難度往往較大。特別是在家庭裡,很多家長都更看重孩子的學業、健康、生活質量,而忽略了艱苦奮鬥教育。
第一,要端正教育思想和教育態度,充分認識艱苦奮鬥精神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艱苦奮鬥精神對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意義重大自不必說,對每一個人的生存成長也十分重要。從心理學上來講,個人成功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就是一個不斷開發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過程。有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就意味著具備了頑強拼搏的堅韌意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不懈追求的堅強毅力、勤懇踏實的務實作風、貧富不移的高尚情操。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並把潛能變為價值。
很多家長把孩子成功的籌碼定位於單純知識的積累和智力開發上,忽略了人的個性品質中最重要的元素——艱苦奮鬥精神的養成,而且也不能夠從時代發展的視角去認識艱苦奮鬥精神的內涵,簡單地把艱苦奮鬥理解為吃苦耐勞。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時代的發展給艱苦奮鬥賦予了新的內涵,它包含了改變命運、吃苦耐勞、肩負責任、成就事業的自立自強精神;努力奮鬥、自立自強、不屈不撓的勤奮創業精神;敢於為先、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開拓創新精神;自我節制、理性消費、不圖虛榮的勤儉節約精神,艱苦奮鬥精神體現為一種綜合素質。
第二,要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放手,讓孩子有機會自立。
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對他的馬非常寵愛,終日“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其結果可想而知。這種“馬病肥死”的狀況在我們很多家庭裡仍然在重演。
有人說,“驕奢淫逸”離孩子太遠了,其實,“驕”,就是飛揚跋扈,驕橫霸道,聽不進不同意見;奢,就是講排場,擺闊氣,鋪張浪費;淫逸,就是貪圖安逸享樂,甚至醉生夢死。
仔細想一想,在家庭裡,孩子貪圖享受,奢侈浪費的現象屢見不鮮:愛吃美味佳餚、厭惡粗茶淡飯,穿名牌、趕時髦、追新潮等等鋪張浪費、貪圖享樂的不良習慣極為普遍。這與社會上貪圖享受、鋪張浪費的風氣不斷滋長有密切關係,也是家庭嬌慣溺愛孩子的必然結果。
“再窮也不能窮孩子”成了一些家長的育兒原則,也造就了孩子的不良生存狀態與生活習慣。不少家長習慣於為孩子製造出舒適的生活環境,總是讓人造的環境去適應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是學會適應外部世界。
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能做的事,小到洗襪子手絹,大到選擇聯絡課外班,大人千萬不要去包辦代替;還要多為孩子創造一點鍛鍊的環境和機會,讓孩子獨立完成清洗用具的全過程、到附近農村採摘等等,幫助孩子從小就能養成自理和吃苦的本領。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資本。
第三,不能忽視勞動環節。
對孩子來說,勞動是艱苦奮鬥精神的最重要載體,也是培養艱苦奮鬥精神的最好介入點。當年在一次夏令營活動裡,中國小孩和日本小孩的較量讓今天的很多家長還記憶猶新,它對於中國人教育觀念的衝擊至今還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看到,許多發達國家,生活條件比我們優越,但對於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卻比我們更注重。例如,日本孩子外出旅行,家長總是讓他們自帶行李或帳篷,在野外露宿,便讓孩子自己劈柴、燒飯;在西方,不少生活極其富裕的家庭裡,家長總會安排孩子去做幾十年前父輩們做過的粗笨勞動,用石磨磨豆子、從井裡挑水、用木柴生爐火。父母的用意,顯然不是簡單地鍛鍊孩子的勞動能力,更是想通過這些原始的勞動方式啟發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勤勞儉樸、艱苦奮鬥的品質,實在值得中國的家長效仿。還可以引導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在社群打掃環境衛生、為孤寡老人做好事等等,這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吃苦精神,更是對孩子社會性發展的良好訓練。
第四,要重視消費教育。
不少家長認為今天的物質生活太好了,不嬌慣孩子也難。這是一種誤區。
一是要進行正確的消費觀念的教育。理論上講,消費觀包括什麼是消費、消費者、人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重屬性及階段性特徵等內容。具體到如何去購物;如何識別商品的好壞;正確對待廣告中的產品宣傳;品牌意識;正確對待群體的消費影響;什麼樣的消費結構才合理;正確認識滯後消費;適度消費和超前消費;處理好消費熱點與消費流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
二是要抓住消費能力的教育,提高青少年合理、適度、科學的消費能力。
三是要進行節儉教育,讓孩子學會合理使用零用錢,讓他們懂得珍惜用錢買來的東西。
第五,必須強調家長的言傳身教。
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很高,要孩子艱苦奮鬥,自己卻熱衷於奢靡,沉溺於高消費的樂趣中;跟孩子說勤儉光榮,自己卻對富人的生活津津樂道,充滿嚮往。如果你自己都避免不了同伴的壓力,老買一些不需要、只是因為別人都有的東西,等於在向孩子宣告:“人的價值是要用物質來烘托的。”這類行為對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態度,會時時刻刻影響孩子的觀念、價值和行為。其實,勤儉是一種重要價值,也是一種行為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家庭生活的基本態度和狀況,特別是在消費、勞動等問題上的態度和方法,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念。同時,任何成功和進步都離不開自律精神,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質的反映。家長對自己是不是能嚴格要求並持之以恆,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如果家長抵制不了花花世界的誘惑,經常放鬆自己,說話不算數,就根本不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從一定意義上說,如何面對物質生活的強烈誘惑,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習慣,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面對的問題。父母應該創造機會和孩子共同成長,比如,孩子想買新衣服,提供給他合適的牌子、款式以及你的預算。如果他不滿意,想買更貴更好的衣服,約定好多出來的費用由他分攤。這樣,他就會更細心地斟酌自己的要求有沒有必要,值不值得,並在這其中學會節儉。
總之,對孩子進行艱苦奮鬥的教育,是世界性的共識,也是今天的孩子極其缺乏的重要一課,理應引起每一位家長的高度重視。
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習慣的步驟:
(1)讓孩子嚐嚐“苦頭”。可通過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來進行。
(2)從小事做起,讓孩子學會量入為出,養成節約的習慣。
(3)通過將家務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意識,使孩子明白金錢要靠勞動去換取。
(4)通過為孩子開設家庭銀行、鼓勵孩子存款等方式讓孩子學會正確理財。
(5)通過按計劃給孩子零用錢、訓練孩子有計劃地使用錢、讓孩子瞭解家中收支狀況等教孩子從小學會精打細算。
(6)通過帶孩子購物,教其貨比三家,和孩子一起制訂消費計劃等培養孩子理智消費的好習慣。
(7)通過幫助孩子儲存“壓歲錢”等方式培養孩子儲蓄的好習慣。
回覆列表
沒有,但孩子的小學老師教過,教他們支配自己的零用錢,教他們不要的玩具可以留著校園日和同學互換或買賣,現在孩子已經習慣不會亂花一分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