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祺媽育兒室

    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每次都到馬上想要爆發的時刻,深呼一口氣,對自己說,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一定不要打斷他的好奇心,自己能科學解答的就解答,解答不了的網路搜一下,千萬不能糊弄了事。

    另外可以買些書回來給孩子看,這種方法我覺得最好,我兒子經常拿著書問我這是為什麼,遇到自己都不知道的看著書正好給他解答。而且還可以養成孩子愛看書的好習慣,因為他慢慢就會感受到書裡什麼都有,哈哈

  • 2 # 巧妙媽育兒

    如果那天,他們的想法變得理性,只做有意義的事,那麼就不再是你眼中的孩子了,問為什麼的概率就不大了。

    因此,在孩子問你為什麼時,無論是無厘頭,還是有實際意義,都要認真對待,好好把握轉瞬即逝的幾年童年時光。

    當孩子提出任何問題,都要讚揚孩子愛思考,答案有時候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保護孩子愛思考的習慣。

    孩子能提出問題,說明當時他看到或聯想到什麼,內心出現了困惑,才向父母請教,解開謎團。

    其實,很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是沒有答案,可以引導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擔心某事時卻不直接說出來,有可能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表達,得到可靠的答案。

    當孩子提出讓你不好回答的問題,可以反問孩子:寶寶,你想象力真豐富,是如何想到這個問題的呢?

    當孩子說完自己的想法後,再從孩子的話中去尋找交流的線索,雙方試著從假設來探討結果,孩子會很享受這樣的交流過程,並不在意當初想知道的答案,從啟發中,說不定孩子已經明白了。

  • 3 # 育鄰人

    教育為解答孩子成長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而生

    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人點亮人,是老師【包括但不僅限於家長、老師和兄長】以自身的言行示範為孩子的成長領路,讓他們通過模仿、借鑑獲取適應社會生活的本領,教育就是為解答孩子們在學習成長中可能遇到的“千奇百怪”的問題而生。所謂教育就是老師以自身所擁有的認知經驗、喜好、情緒為孩子的人生成長引路,為他們解答各類成長難題、為他們的學習成長保駕護航。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孩子就是“問題”多。孩子就是生活“問題”的形象代言人,在孩子身上總會有層出不窮的“問題”,不是孩子在生活中愛問十萬個為什麼、就是自身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能被剋制,比如孩子總是多動、貪玩、調皮、“不聽話”......成長几乎就是在解答孩子生活的問題中度過的。當然,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也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關於成長的問題,正所謂:“生活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人生在世就會面臨各種問題,從獲取成長食物、居住、出行、穿衣、實現個人價值等等,這些都是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教導,就是老師運用自有生活經驗和技能為孩子成長答疑解惑的過程。

    教育降低個人成長進步試錯、探索的成本,讓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能夠通過借鑑前人智慧“站在巨人肩上成為巨人”。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是賦予孩子們認知世界、融入群居生活的本領,引導孩子適應成長環境並習得從環境中獲取成長養分的能力。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隨著成長時光的變遷,社會生活中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源,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學習習性,在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生活中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給自己的生活添上了習慣的印記,比如飲食習慣、作息習慣、文化語言習慣......從父母那裡模仿的生活習慣影響著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學習的態度、對待世界萬物的態度,造成了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行為習慣、不同的人生性格。教育節省了每個人親自去試探生活、認知世界的時間和物質成本,前人總結的生活智慧能夠更好的幫助每個人成長、成才。

    人們常說:“兩個人保持步調一致的方法就是同步成長。”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與父母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孩子出生時父母的成長高度就是孩子成長出發的起點,父母教導孩子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那麼,生活中如何與孩子保持同步成長呢?

    1、保持孩子般好奇、探索的學習能力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活到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類天生具有學習適應環境的能力,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孩子能夠習得不同的文明習慣,最終成為擁有不同生活習俗和信仰的人。然而,被逼迫著學習的人認為結束學校學習之後就能夠走遍天下無難事。很多人走出校園放下書本的同時也放下了學習的心,有些身為父母的人更是常常以自己的視角看待孩子的成長,認為孩子的那些事情都是“小兒科”。正所謂:“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裡。”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人類社會每天都有新知識、性技術被創造出來。因此,人生只有不斷學習,保持好奇、探索的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緊跟社會發展步伐。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教育孩子如同植樹,都需要漫長的時間靜待他們成長,期間要給予他們充足的Sunny、水、礦物營養,讓他們根系發達、枝幹健壯、枝葉茂盛。有人說植樹最好的時節是2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養育孩子同樣如此,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就是20年前自己認真學習,現在做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好好陪伴孩子成長。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階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說:“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童年的孩子學什麼都快、對什麼都好奇,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益早引導孩子養成好奇、愛探索的成長習慣。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孩子最好的學習發生在生活中,最好的學習物件就是父母。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孩子般好奇、探索的學習能力,事事處處為孩子做學習成長的榜樣,在生活中引導孩子習得什麼是生活的真、善、美、醜。

    2、與孩子做同學

    正所謂:“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愛上學習,父母首先要為孩子做行為示範,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什麼樣子的行為屬於好好學習,比如要求孩子寫好字,那麼父母首先就是要有為孩子起頭的能力,然後讓孩子跟著您所寫的樣子寫;要求孩子愛收拾家務,那麼父母自己就不能偷懶;要求孩子閱讀、作業的學習時間,父母最好能與孩子一起學習......期待孩子學習好,最可行的辦法就是與孩子做同學,與孩子一起學習他的課程,知道他都學了些什麼,然後在交流孩子學習的時候就不會只知道提要求,而不知道孩子學了啥、遇到問題的綜合知識點是什麼。父母喂孩子吃飯的時候多有一個動作,就是自己覺著溫度適宜的東西才喂孩子吃。教導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同樣如此,要求、期待孩子做到的行為習慣父母最好能夠率先垂範,給孩子做榜樣。對於孩子即將學習的新知識和技能自己要試著先嚐試、做到,就如同給孩子餵飯一樣等自己感覺不燙之後再分享給孩子!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不僅僅表明遺傳影響孩子的成長髮育,更多說明孩子後天成長活動深受父母行為習慣的影響。父母不僅賦予孩子生命、開啟孩子生命成長之門,更為孩子的人生旅程起著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人們時常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降生的孩子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人生旅程的方向是不相同的。

    3、與孩子一起規劃學習方案並實踐

    學校教學有教學大綱、課程計劃,工作有工作計劃,教導孩子同樣需要擬定一份兒相對的成長計劃,比如孩子在某段時間學習什麼、放棄什麼。這就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你定一份相對的成長計劃,將學習時間和遊戲娛樂時間做一個大致的區分,讓孩子形成有計劃的學習觀念,與孩子一起形成“勞逸結合”的學習習慣。當然,這個相對學習計劃需要與孩子的學校課程和家長的工作時間相融合,讓他們能夠和諧共榮而不發生衝突。學習習慣就是孩子成長活動中的框架,只有框架搭建好了孩子後續“添磚加瓦”式的學習活動才有承載“血肉”的基礎。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孩子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必定需要滿足成長環境、耐心督導、及時實踐反饋三個條件,這三者都需要父母的精心安排。教導孩子成長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身為父母最根本的職能就是以自身的行為示範為孩子們成長指引方向。教育就是放飛孩子的成長夢想,學習就是孩子從身體獨立,走向身、心、行完全獨立的過程。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只是參與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家庭。家庭需要為孩子指引辨識生活中顏色的方式與方法,但並不是一定要求孩子對顏色的認知完全與父母相同;指引孩子懂得尊重長輩,但也不等於要求孩子要唯唯諾諾的做人;教導孩子要注意安全,也不等於完全要求孩子完全不要去試探、嘗試接觸新事物與新方法......每個人的成長路,都需要自己用腳步去丈量,而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就是行走與辨識路途的方法。

    人生成長活動的任何實踐都為與更多人建立友好協作關係而存在,那些能夠獲得同伴認可的成長行為更能夠激起個人學習進步的慾望,比如在校學習的孩子為了獲得相對其他同學更高的分數,以獲得老師和家長的愛迪生;參加工作的人繼續學習,為在同事中能夠擁有更多“敲門磚”與評級“墊腳石”;老人繼續學習為不被看做老到落了伍......學習獲得的智慧知識是個人私有的,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卻是相對的。因此,所學智慧知識能夠獲得及時實踐反饋是每個人檢驗學習成果、獲得學習動力的重要途徑。給予孩子學習實踐反饋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就如用餐之後的溫飽感,反饋的資訊要及時、準確。

    馬雲2018年5月杭州師範大學110週年校慶演講關於未來教育的展望:“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教和育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是嘗試知識、體驗挫折,是一種想象力,是一種文化。教和學是對知識來說,學和習是對文化來講,機器只有晶片,而人類有偉大的心和愛。面對未來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養學習為機器,也不是一種在流水線上培養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偉大領袖毛主席告誡自己:“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教導孩子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成長,老師在授課之前需要備課,對需要講解的知識進行解析、整理;父母教導孩子成長雖然具有靈活性、生活化的特點,但是同樣少不了靈機應變的協調整合能力,儘可能針對與孩子所處的具體環境和孩子切身的成長狀態做到因時而教、因材施教。父母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時常讓身為大學高材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生活在家庭和睦、融洽環境中的孩子往往性格開朗、外向活潑,而生活在缺乏家庭關懷的環境中的孩子卻極易變得性格內向、不善言辭,遇到事情容易自己藏在心裡、不合群。

    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習得融入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因此學習活動遵循“人多飯菜自然香”,擁有眾多人一同學習的環境下,學習氛圍濃郁、學習更有樂趣。所以,古有“孟母三遷”為孩子找尋最適宜的成長環境,今有大量名校學區房、甚至有父母從小就將孩子送到所謂教學好的國家學習。其實,最好的學習環境就在家庭之中,家庭是父母能夠通過自身努力為孩子創造的、最可靠的成長環境。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成長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逐步實現染色的過程。全世界新生的孩子都是平等的,他們不帶任何私人印記和私人財產,他們所有適應社會生活的成長技能都是通過後天的模仿學習獲得的。所謂“書香門第出才子”,在濃郁文化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然能夠與知識更親近。

    學習活動的本身是追求相對更好,是“優中育優”,成長學習活動需要有同伴、能與同伴兒比誰學得更快。為此教育活動從最初的父子相傳、私塾,進化到今天的集中式教學。集中式教學最為核心的目的就是為孩子們在學習中相互較勁、攀比創造了條件,讓孩子們能夠在學習進步上與小夥伴兒“一較高下”。曾經,家庭之中有多個年齡相仿的兄妹時,兄妹之間能夠開展學習競賽【如今和姐姐比學習成績的畫面仍舊曆歷在目】。今天,後計劃生育時代、城市化讓同一個家庭兄妹之間的學習競賽成為了過去式,孩子回到家中的學習變成了忍受孤獨的過程。造成很多孩子厭倦學習、學習無目標、找不到學習的樂趣,進而迷戀上那個那個“千變萬化”的虛擬電子遊戲。所以,作為父母,要求孩子學習好就一定要在家庭之中與孩子做同學,和他們一起學習、開展學習競賽,幫孩子們找回學習的樂趣。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魯賓斯坦認為:“沒有任何一種個人的東西是與外界無關,僅僅從內部單純地發展起來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是沒有各種內部條件,僅僅從外界就投入發展過程的。”個人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都參與個人的發展,但個人的發展不是兩者的機械相加,而是互為中介的相互作用過程。總之,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共同融合成就了個體的特殊性。人類是群居、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群體之內,從家庭、社群到國家。成長就是通過模仿習得融入集體生活的技能,成為能夠與同伴兒實現和諧分工、合作的人。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不是孤立的,學習成長是一群人的集體性活動,家庭之中父母與孩子做同學,共同學習成長就是生活中最快樂的成長活動。

    學習是真正的智力型“馬拉松”,從出生開始一直到終老時刻,每個人無時不刻都在奮力前行。有人說:“預測一個人的能力水平,就看與他關係最親密六個人的平均值即可。”成長活動的本質就是追求相對更好,也就是有一個參照的最好,生活中我們能夠知道做醫學整容的多來自莆田、鞋都溫州、小商品中心義烏、陶瓷中心佛山......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此,想要引導孩子學習成長好,就需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成長的同伴兒,這也是學校教學的最大價值所在,為孩子們創造了“人多力量大”的學習成長環境。孩子的成長教育活動中,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能夠和被自己視為學習成長偶像的父母一同成長進步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為快樂的事情。所以,作為父母千萬不得吝嗇陪伴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進步的學習時間,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導師。

  • 4 # 大小A的媽

    我家孩子也是為什麼特別多,通過一個點,還有可以把問題擴充到面。

    對於孩子的問題,我覺得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因為有很多東西家長都不一定知道的很清楚。也可以反問孩子,“你覺得是怎樣的呢?”讓孩子自己的通過觀察去分析,答案可能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現在的標準答案就是絕對正確嗎?孩子又能記住多久呢?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需要你慢慢摸索,慢慢去發現。

    另外,孩子提問是分兩種情況的,

    一個是孩子很想知道正確答案,那媽媽就要尋找答案了。你會發現孩子在思考媽媽的回答的可行性。另一個是孩子就是聯想,想象,他通過提問,用假設的方式表達。

    所以,針對不同情況,媽媽靈活應對。我覺得孩子的思考的能力比正確答案更重要。

    滿足孩子好奇心

    當然不能任由思緒亂飛,孩子處於好奇階段,又有了自己的認知,相對小時候,現在的他可能會更想尋找真相。

    今年年初,我給孩子訂閱的雜誌,包涵植物、動物、英語、故事,可以暫時的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當孩子提問的時候,它的答案可能在雜誌裡是可以找得到的。建議孩子重新讀一次,答案就出現了。

    真挺有意思,建議家長們都試試。

  • 5 # 媽寶知道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經常要面對孩子那些無厘頭問題,真是好氣又好笑。通常第一反應是立刻開動腦筋,希望給孩子一個最完美的答案。但其實這不是最明智的做法。原因有:

    、大人很難從小孩的視覺看問題,答案不一定適合孩子。 、太著急給孩子答案,容易造成孩子失去探索問題的習慣。 、直接給答案,容易造成孩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令孩子過度依賴別人。

    那我們應該怎麼樣回答才是最適合的呢?我舉個例子。

    孩子:爸爸,雨是哪裡來的?

    爸爸:這是因為水蒸氣的蒸發和凝固,你看到的實際上是……

    孩子:水蒸氣是什麼?

    爸爸開始絞盡腦汁解說一通,孩子聽得一頭霧水。一直為什麼為什麼地問下去,情緒不佳時真控制不了草草打發他走。

    別急著告訴答案的做法是---

    孩子:爸爸,雨是從哪裡來的?

    爸爸: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

    孩子:我看到窗外下起了雨。

    爸爸:哦,它好像從很高的地方掉下來的吧?

    再舉個例子--

    孩子:奶奶為什麼每週都來咱家?

    媽媽:因為她太愛我們了,還因為她住得離咱家近,還有……

    別急著告訴答案作法

    孩子:奶奶為什麼每週都來我們家?

    媽媽:你想知道為什麼奶奶每週都來咱家?

    孩子:嗯,我突然想起奶奶了。

    媽媽:原來你是這樣想呀? ……

    通常在孩子提問題的時候,他們就在想問題了。他只是想讓成人作為迴應者來理解他。把孩子的問題反問回去,讓他們做進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幫助的。

    常運用反問句“你是怎麼想的?” “你想知道是怎麼回事?” 我們甚至可以重複他們的問題: “為什麼人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汽車為什麼就不能飛上天空呢?” 還可以稱讚孩子提的問題: “你問了個很重要的問題!” “你問了個哲學家問了幾個世紀的問題!” 不急於回答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和問題本身一樣有價值,你們是不是這麼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一到三歲正常身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