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哥曾用過蘋果
-
2 # 黃強黃不息
建文帝是明代第二個皇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大名朱允炆。由於他是被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推翻的,明成祖登基後,並不承認建文帝的年號,一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七月,才得以恢復廟號,尊為惠宗,後世稱為明惠宗。
朱允炆的父親是太子朱標,生於洪武十年(1377),但是朱元璋尚在位時,太子就去世了,皇孫朱允炆成為朱元璋確定的皇位繼承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駕崩,閏五月十八日,朱允炆登基,次年改年號建文元年,史稱建文帝。
考慮到北方一直是國朝的大患,朱元璋在位時,就冊封24個兒子到全國各地,其中鎮守西北的有9個,英勇驍戰的四子朱棣為燕王,鎮守北京。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朱元璋對建國功臣採取了防範措施,卻疏於對藩王的管控,尤其是寧王、晉王、燕王3個藩王,擁有重兵,力量強大。最終成為篡位的心腹大患。
建文帝已經考慮到藩王勢力強大,對朝廷的威脅,採取了削藩措施。但是準備對燕王下手時,勢力強大的燕王朱棣起兵反叛,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史稱靖難之役。由於開國元勳都被朱元璋清除了,建文帝手上並無能征慣戰的將軍,又是文人治國,經歷四年戰爭,朱棣奪得皇位,是為明成祖。
建文帝性格柔弱,與他生活在安逸環境中有關,他父親太子朱標性格就懦弱,文質彬彬,沒有在疆場廝殺過,沒有洪武帝的殺氣。與他接受的教育也關,從小接受儒家的仁義治國教育。因此他繼位後,推行的是寬仁政策,與朱元璋的以猛治國,刑用重典不同,重用文臣,優待知識分子。在經歷了洪武帝的血雨腥風統治,突然間變成和煦春風的統治,百姓是歡迎的。朱元璋是苛政、猛政,朱允炆是仁政。一些洪武年間的錯案得以糾正,建文年間犯罪率遠遠低於洪武年間。
仁政給百姓帶來減租的利好效果,因為災荒人們賣兒賣女為奴,建文帝讓官府出資幫助他們贖身。對於寺廟的田產也有限制。
對於官制也進行改革,合併州縣,去除冗員。重用文臣,題賦予六部更大的權力。善於納諫,信任臣僚。應該是建文帝是個寬厚、仁慈、體諒百姓疾苦的好皇帝,他推行的新政,改善了百姓生活,社會趨向安定。
但是也真由於他的寬仁,重用文臣,而忽視抓軍隊,手腕不強硬,政治不老道,讓覬覦皇位已久,勢力最為雄厚的燕王朱棣有了可乘之機。
假設燕王不篡位,鎮守北方,明代經濟得到休養生息,會後長足的發展。明代後期也不會因為財政困難而捉襟見肘,無力同時對付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內部流民暴亂,攪得頭昏;外部滿兵侵襲,無還手之力。
明朝的江山成在朱元璋,敗也在朱元璋。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建文帝朱允炆是個悲情的人,他明明坐穩了皇位,卻又陰差陽錯被叔父趕下臺,最後火中離奇失蹤,令後人唏噓不已。
建文帝是個仁慈的人。他性格柔弱,心底寬厚仁慈,是個憂國憂民,菩薩心腸的人。也正是性格過於柔軟,朱元璋在他為繼承人時還曾"費思量",主要是擔心他繼位後主宰不了天下。
事實也證明了朱元璋的擔心是正常的。建文帝仁慈背後還隱藏著一個致命弱點:優柔寡斷。他上任,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同時,叫取大臣建議,對日益強大的各諸侯施行"削藩令",結果引起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不滿,他聯合各大諸侯率先發難。
面對叔父的公然反叛,建文帝的態度是隻要平息叛亂就行。結果在名方面條件都佔優的情況下,他性格弱點開始彰顯,對征伐將領下達了"活捉令",意思是要活捉朱棣,不要讓他揹負殺害叔叔的罪名。也正是因為這種愚蠢行為,結果屢次錯失打敗甚至消除朱棣的機會,
後來,緩過氣來的朱棣運用各種謀略反守為攻,拿下了建文帝所在的都城南京。"靖康之役"後,建文帝一把火把宮殿付之一炬,而他自己玩起了失蹤,後不知所終。
回覆列表
百無一用是書生 ,建文帝在太平時代可能會是個太平天子 也可能是個有道明君 但是生長在那個時代的建文帝肯定不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由於他的無能害死了他身邊追隨他的大臣如鐵鉉 方孝儒等 慈不掌兵看來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