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漢壽亭侯關羽

    以攻代守,逆天而行。蜀漢偏安一隅,人少地貧。曹魏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據《三國志》記載。

    (公元263年,劉禪向鄧艾奉上戶口簿,計:“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兵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263年,曹魏有“胡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280年,西晉滅吳時,吳國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因為人口稀少,土地貧瘠,諸葛亮不得不連年北伐,以攻代守以求得生存。如不北伐,魏蜀兩國進行休養生息,以魏國幾倍於蜀漢的人口基數,廣闊而肥沃的土地,要不了多少年。曹魏就會生出幾十萬甚是上百萬大軍,時間越久,則兩國差距越大。比戰爭潛力,蜀漢是遠遠不如魏國。

    所以,諸葛亮只有不斷北伐,窮兵黷武,襲擾曹魏。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生存時間,以至於兩國差距不會越來越大。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2 # Z靜靜呀

    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如下:

    1、繼承劉備遺志

    北伐這幾次戰爭都是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掌握了兵權,可以這麼說,沒有當時的劉備就沒有現在的諸葛亮。諸葛亮做的一切其實就是圍繞劉備前期的一些指導思想來做的。

    劉備的理念就是恢復漢朝的統治,關羽這些大將都是因為劉備的這些口號才跟在了他身邊,當劉備死後,那邊諸葛亮掌握大權後也必須跟著這個思想一直做下去,這是諸葛亮堅持北化的第一個動機。

    2、調和蜀漢內部的矛盾

    蜀漢這些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是劉備自己帶的軍隊,稱外來人,客人。一部分是本地人,諸葛亮就利用北伐戰爭慢慢的提升外部人的地位,這樣下來外來人實力就會慢慢壓倒本地人。

    3、充分利用現有人才

    當諸葛亮接收蜀漢的時候算個爛攤子,人才呢也在慢慢的流失,現在大將要不老去,要不死去,要不走了,如果在等過幾年或者十多年,那個時候拿什麼戰爭,連大將都沒有了。現在魏國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江山了,在不北伐就來不及了。

    4、政治正確

    在劉備稱帝之前,實際上整個中國還是在漢朝民意之下維持的這麼一個統治,但是自從曹丕串漢之後,這個漢朝整個中原地區實際上分劃成兩派的,一派忠心曹魏,另一派還是向著大漢朝的子民,所以諸葛亮北伐還是向著民心的。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十年二十年以後,那麼這部分向著大漢朝的子民都老去死去後,再去北伐,就沒有民意支援了,也不能打著當初劉備的口號匡扶漢室。這樣諸葛亮的戰爭就不叫討伐戰爭了,應該叫侵略戰爭了。

    5、現實所迫

    不攻曹魏,蜀漢必亡。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漢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

  • 3 # 使用者4684103484

    興復漢室是諸葛亮的人生理想,北伐中原是完成自己戰略計劃的一個步驟。而戰略計劃早在隆中的時候,就已經制定好了,只等到魚找到水,劉備三顧茅廬,向他和盤托出。當天下三分定局已經形成,聯合孫吳,北伐曹魏,就是既定步驟。

    同時蜀漢內部,也是有問題的。劉備入川,帶來的外來勢力與本地士族是有矛盾的,而戰爭從來都是轉移矛盾的一種手段。

    但是由於第一次北伐,馬謖失了街亭,功敗垂成,大好良機失去。以後曹魏在蜀魏邊境有了防備。接下來的幾次北伐,以及後來所謂的姜伯約九伐中原,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北伐仍在堅持,大概就是這些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一本會計專業女生,如何準備才能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