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揚51

    戲劇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傳承著幾千年來的歷史文明,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用戲劇的形式,對社會的審美、褒貶、揚抑做一個普及宣傳。

    為什麼有些人年齡大了會喜歡聽戲,我想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吧:

    1:年齡大了,對戲劇的理解更透徹

    戲劇不論是歷史內容還是現代內容,都是透過劇情表達一種思想,年齡大了,經驗閱歷深厚了,對戲劇的理解就會產生一種自然而然的共鳴,從中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

    2:戲劇博大精深,需要欣賞者有相應的文化積澱

    與年齡大的喜歡戲劇對應的是年輕人多喜歡簡單、明快的歌曲,因為戲劇成套的表演程式、舒緩的節奏,心浮氣躁是無法領略其中之大美的,喜歡喜劇的人年齡大了是表象,其實質是性格趨於沉穩。

    3:年齡大了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

    戲劇不同於歌曲,它是有內容、有情節、有表演的藝術形式,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從頭至尾的欣賞,搞清楚劇情的來龍去脈,年齡大了,相應的休閒時間更多了,才能保證完整的看完一出大戲。如《秦香蓮》中王丞相所言:“聽了頭不聽尾不知他的歸根結果,聽了尾不聽頭不知他的起始原由”。

    4:年齡大了,難以適應新的娛樂方式

    娛樂方式隨著電子革命日新月異,但年齡大了接受新事物相對較慢,面對眼花繚亂的新鮮文化娛樂方式,掌握起來有些力不從心,最終還是選擇了代表傳統文化的戲劇作為休閒娛樂,雖沒有電子遊戲的參與感,但也不用擔心遊戲的勝負,完全是放鬆心情、處身事外的欣賞,更符合年齡大了後那種寧靜的生活方式。

    不知我的回答提問者認可否?

  • 2 # 一株吊蘭

    不知道問題中年齡大是怎樣界定的?暫且按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為年齡大,來說說為什麼他們喜歡聽戲、看戲。

    這個年齡段包括大於五十歲的人,都還應該清晰的記得,那個時候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文化生活是一個匱乏,電影一年能看上一兩次就不錯了。文化生活僅限於以下幾種:

    鼓書,也叫唱大鼓的。唱的大多是像“秦瓊賣馬”“單刀赴會”“走麥城”等故事,後來有些說書人緊跟形勢,也說些革命英雄主義題材的故事。皖北有個唱大鼓的,名叫張志雲,名氣很大,他唱的大鼓書《老來難》影響非常大。

    (鼓書藝人)

    評書。那時最著名的當屬劉蘭芳老師。劉蘭芳老師說的《岳飛傳》《楊家將》等膾炙人口,一到傍晚,莊頭上的大喇叭下面就會聚集很多人,男女老少,鴉雀無聲,就等著聽《岳飛傳》。演和珅的王剛那時還沒什麼名氣,他的評書《夜幕下的哈爾濱》也曾被追捧一時。

    戲曲。皖北多流行河南墜子、豫劇、泗州戲等。劇目有《卷席筒》《七品芝麻官》《百歲掛帥》《轅門斬子》等。汽油燈一點,整個打麥場亮晃晃的,粗麻繩圈出一塊地方,扯塊紅布當幕布,就這樣開演了。小孩子聽著聽著睡著了,大人們特別一些上些年紀的婦女,往往會隨著劇情的發展留下眼淚。所以說,有一句俏皮話說的就是這種現象:看戲的淌眼淚,替古人擔憂。

    你說,在這種環境中接受文化薰陶而長大的人,在上了幾歲年紀的情況下,耳熟能詳的就是他們年少時的記憶,愛聽戲、看戲不是很正常的嗎?

  • 3 # 景觀仰止

    主要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世間一些比較浮淺時尚的東西失去了興趣,更喜歡一些有內涵有深度的藝術類型。追求心靈的寂靜和安慰。戲曲偏偏具有這種功能。

  • 4 # 綠色森林9

    不盡然。

    現在老年人是從舊時代走來的,那時的文化生活很單調,聽戲看戲是主流,耳濡目染,這種愛好自然就深入心底,聽不了別的雜音。

    現在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年輕人大都對流行元素情有獨鍾,對戲曲並不感冒,即使他們將來老了,還是會喜歡年輕時流行的東西。

    由此可見,聽戲看戲並不是年齡大了才喜歡,而是看從什麼時代走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1萬的筆記本相當於多少錢的桌上型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