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反抗暴秦統治的代言詞,是楚南公說的,意思是即使整個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都會報仇雪恨團結起來消滅秦國的。這可以作為反秦抗秦的口號,也可以作為鼓勵後輩抗秦的格言,雖然楚國遭遇了亡國,但是楚國的子子孫孫仍然會參與反秦大業上來,團結起來照樣能夠將秦朝推翻,這是當時楚南公對范增說的,想象當時也一定會是情緒激動,渾身上下熱血沸騰,當然楚南公沒有先天的預知能力,但後世的所發生的事實卻驗證了他的話。是楚華人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秦大起義,是楚華人成為反秦的中流砥柱,是楚華人最終滅掉了秦國。

    陳勝

    1. 楚華人掀起了反秦大起義。秦二世統治腐敗,繼承了他老爹大興土木的興趣愛好,弄得民不聊生,所以起義四處爆發,其中以陳勝、吳廣的起義實力作為強大,陳勝以楚華人自居,在起義之前就大搞“大楚興、陳勝王”的輿論,而且其起義後建立的政權名稱為張楚政權,這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陳勝吳廣大起義以星火燎原之勢在全國得到影響,大秦國土上到處都是起義軍攻城坡寨,但由於自身的侷限性,導致革命的最終失敗,但是其加速了秦朝滅亡的腳步。

    項羽

    2. 楚華人成為反秦的中流砥柱。陳勝吳廣起義,劉邦也及時相應,率領三千子弟參加戰鬥,攻佔沛縣,稱沛公,後來投奔項梁。劉邦也是楚華人,而項梁也是楚華人,立楚懷王孫子羋心為楚王,仍號楚懷王,都盱眙,扯起大旗反抗秦朝,劉邦和項羽並肩作戰,一路追殺秦國各個勢力,後項梁死,楚懷王遷都彭城,封項羽為長安侯,任魯公,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將本部兵駐碭郡。以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經過一番調整之後,楚國局勢穩定下來。

    劉邦

    3. 楚華人最終滅掉了秦國。為了北上救趙,楚懷王分兵兩路,一路向西進攻咸陽分散秦軍注意力,一路向北解救趙國,劉邦為西征主帥,宋義和項羽為負責北上救趙,約定誰先入關中就是關中王。劉邦一路廝殺,最終攻破了咸陽,駐軍灞上,而隨後到來的項羽在上演了一場鴻門宴,大封十八王,劉邦被封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今陝西南鄭)。劉邦忍氣吞聲接受事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後與項羽展開了楚漢之爭,並最終將項羽戰敗,自刎於烏江邊上,劉邦自此奪得天下,劉邦是楚華人,正好證實了楚南公的話,秦朝最終還是由楚華人給滅的。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 2 # 梅里一了

    謝邀,司馬遷也是個90後,很率真。他寫的《史記》,不僅講史實,而且講情懷。這在整套24史中,也就兩個司馬氏最為突出,只不過宋代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被理學淹漬日久,更象50後而己。言歸正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項梁的謀士范增,在勸項梁尋找楚王室後裔,以光復楚國為旗幟,團結各路義軍時,引用楚國很有名的陰陽家南公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有兩種理解,一種很提氣的字面理解,哪怕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肯定是楚華人。另一種比較理性的理解,就是楚王室羋姓分為昭氏,屈氏,景氏三支,要滅亡秦國,必須以這三戶作為凝緊人心的旗幟。從范增勸項梁的語境來看,應該是後者,因為項梁本就是楚將項燕之後,只不過不是王室血統,因此他聽從范增的勸諫把放羊娃熊心立為楚懷王,因為這娃是正宗楚懷王之後,有王室血統,項梁可挾王自重,號令天下。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呢?作出這種判斷可能有三點理由。一是楚國是戰國七雄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復國的基礎最強。二是楚人具有不服周的血性。楚國八百年,篳路藍縷,開疆拓土,江山是打出來的。三是秦滅楚手段太卑鄙,秦楚本是親家關係,秦卻釆取欺騙手段扣押楚國國君楚懷王至死,屈原就是因此悲憤投江,這個仇恨太深。所以當項梁舉起楚懷王的義旗,天下響應,反秦的力量匯聚成洪流,勢不可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剎車盤是要越大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