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22日中國上海航空工業公司與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簽訂合作生產MD-90型飛機的合同。該計劃是MD-82飛機專案的延續。原定生產40架MD-90飛機,最後商定向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買20架,在上海製造總裝20架MD90-30型飛機。與MD-82飛機採用零部件組裝的方式不同,MD-90飛機採用合作生產的方式,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提供圖紙和原材料,中國方面出裝置和人工,其70%的零部件是由中方製造。
-
1 # 胖企鵝1972
-
2 # 老鷹航空
1、MD-90專案之前的國內民機專案發展歷程;
第一次嘗試就是運-10大飛機專案,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640所)和上海飛機制造廠合作,參照波音707客機而推出的一款四發中程窄體客機。這款客機於1980年試飛成功,雖然飛機自身還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是也算是填補了國內不能製造民用大飛機的空白,並且在總體研製技術上還是和但是剛剛成立不久的空客公司差距很小,如果好好發展的話,也許就能在今天的民用飛機制造市場上形成三家鼎力的局面,可惜中途下馬了。
2、MD-90專案的終止;
得益於MD82專案本地化生產的成功,麥道公司九十年代就打算把MD-90機型也搬到上海去生產,這款機型總體佈局都是和麥道82差不多,都是機尾兩側佈置發動機方式,不過商載能力更大,航程也再長一些,相當於是麥道82的加長型。
3、ARJ21支線客機專案所處的支線客機發展趨勢;
沒了新業務的上海飛機制造廠在2002年之後迎來了轉機,國家正式決定發展中國產大飛機專案,這個任務就是交給了上海飛機制造廠,並在此基礎上結合640所成立了中國商飛,最初為了降低難度,先從支線客機市場入手,這就是ARJ21-700型支線客機的由來。
當時的全球支線客機市場已經發生了趨勢性變化,90年代之前大部分支線客機還是使用傳統的渦槳動力方式,也就是在機翼兩側配置2臺或者4臺渦槳發動機,驅動螺旋槳來帶動飛機飛行,典型型號如伊爾18、EMB-120、ATR-72等。
因此從90年代開始主流的製造商都開始從渦槳動力轉變到噴氣式動力,其總體佈局形式就是採用機身兩側吊掛渦扇發動機的方式,經典型號比如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的ERJ-145、CRJ-200等,這些機型的商載能力一般在50座;還有CRJ-700這樣的70座型號。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就是升級了電子系統的縮小版MD90。結果被坑的好慘。自以為有當年的技術在全面照抄縮小。連靜力實驗都沒做。結果原型機上天出現裂縫。從頭來不說,最後只能大量使用鋁鋰合金加固重要承壓部分。還嚴重延誤了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