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憂草2775

    傷寒論:六經辨證,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是借用經絡之名稱。用來概括傷寒病發展過程,以箭頭方向,中六個階段的變化,成為傷寒辨證論治綱領。

    一,太陽病:主要分為經證與腑證。太陽經證是病邪侵犯肌表,又分(中風)與(傷寒)兩種。中風為表虛,傷寒為表實。太陽病(中風),證見發熱惡風,汗出,頭項強痛,脈浮緩,治療用解肌發表之法,以桂枝湯為主方。太陽病(傷寒),證見惡寒發熱,無汗,骨節疼痛,脈浮緊,治療用發汗解表之法,以麻黃湯為主方。太陽經表證,汗出表解,不能再用解表法。太陽腑證,因表邪不解,內傳(膀胱)引起。證見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或水入即吐,是為膀胱蓄水證。如證見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如狂發狂的,是為膀胱蓄血證。。。白虎合黃連解毒湯,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治溫毒煩熱錯語不得眠者,清熱解毒力較強。

    二,陽明病:陽明病由太陽傳經而來,表現為胃腸實熱,分兩個型別。高熱,大渴,出汗,脈洪大者,是陽明經證,用清裡熱法,以(白虎湯)為主方。潮熱,出汗,腹滿而硬,大便秘結,譫語神昏,捉衣摸床,脈沉實者,為陽明腑證,用通腑瀉熱法,以大承氣湯為主方。

    三,少陽病:少陽病主要症狀為寒熱往來,胸脅滿悶,口苦咽乾,目眩,舌苔白,脈弦。病在太陽與陽明之間,稱半表半里膽熱證候,治療用和解表裡法,以小柴胡湯為主方。

    四,太陰病:大多是從三陽病傳變而來,也有外邪直中太陰。外邪入裡,化為寒溼,證見四肢倦怠,肌肉煩疼,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大便溏洩,口不渴,舌淡苔白,脈緩。太陰病為脾虛寒溼,治療用溫中散寒法,以理中湯為主方。

    五,少陰病:可由他經傳來,也可直中,為心腎虛衰嚴重階段。主要症狀為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臥不得,不能入眠,四肢厥冷,小便清長,治用回陽救逆法,以(四逆湯)為主方。

    六,厥陰病:主要症狀為,四肢厥冷,寒熱交錯,下利吐穢,口渴咽乾。是傷寒後期,肝與心包病為主,病情較複雜的證候,治療要溫清並用。可用烏梅丸配方原則,但烏梅丸是為蛔厥而制。

    傷寒病六經傳病,可依次漸進,也可越經傳入。以人體素質差別而論。

    學傷寒六經,是要參透其理論,掌握消化其含義,能夠靈活應用,並能發揮創造,才能治病。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領會,傷寒論六經辨證。學習中醫靠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要用科學推理,唯物辨證法。醫學理論只能作為參考研究,不是絕對正確,是相對正確。學習用錯方法,不能學好中醫。古代醫學,不能區分細菌,病毒感染,或者自身功能問題,這要在用藥上值得重視。

    人體是活的,不是機器,醫學也要靈活應用。古代,現代的醫學理論,都要學習,但只能作為參考學習,要參透其中精華,並在此基礎上創造自己的理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出狀元。要的是能準確斷症,準確用藥,能夠保健康。

    戰國時期的(內經:八綱,臟腑經絡論證),以至東漢未期張仲景的(傷寒論,六經辨證),有某種相同的論點。在傷寒論的基礎上,至清朝早期完成的(溫熱病,三焦理論,衛,氣,營,血),也有共同的論點。但也都是古代醫家各自獨具的醫學理論,是他們建立的理論,也都有獨特的見解。三套理論可以綜合應用,也可以取其一應用。應該參透學習,發揮,不是默守成規。中醫學要進步,不是要保守。學習中醫理論,應與中醫藥相結合。中醫藥只知性味還不行,還要知道藥物成分,臨床檢驗,毒副作用。沒有藥物知識,理論便無用武之地。醫生開藥方,都要小心謹慎。不能馬虎。

    要學好醫術,必須先從自身做試驗。如果自病不能治,證明醫術還不行。醫生的大腦,要特別發達智慧。

    以上只供參考。

  • 2 # 嘻嘻悠悠利利

    謝謝邀請!傷寒論是條陳式的寫作手法,每一條每一字都非常重要。但序號並不是出自於原文,這一點可以參考金匱玉函經就可以明白。而且,序列號的編排有兩種。我個人覺得,記到序列號對於闡述傷寒論有幫助,但我自己除了個別印象深的,其他序列號真心不能記到。你有志於序列號結合條文,在此首先給你點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洛瑞罕見覆蘇,倫納德表現也不差,然而雄鹿還是贏得了比賽,後面猛龍還有機會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