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景分別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1.太液秋風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說:“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詩中有"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故叫太液秋風。2.瓊島春陰瓊華島位於中都城東北郊,金帝在太寧宮避暑時曾駐蹕在這裡。島由開鑿湖泊的泥土堆積而成,島上遍植松柏,到處點綴太湖石。金末道士丘處機在《瓊華島七言詩》中讚道:“蒼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陰森繞殿扶,……喬松挺拔來深澗,異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儀形容“其山皆疊玲瓏石為之,峰巒隱映,松檜隆鬱,秀若天成。”瓊華島四面皆景,尤以春天雲天景觀更為動人。廣寒仙境,雲蒸霞蔚,瑞氣氤氳,松柏蒼翠,花木含苞,山石俏麗。瓊島春陰正是古人對於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生動紀實。3.玉泉趵突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麓建泉水院。山上有三個石洞,一個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淺莫測;一個在山南,泉水流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一在山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也叫"玉泉垂虹"。乾隆曾言:"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也不過是也,向題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實矣。因此予以正名,表為天下第一泉"。故改為"玉泉趵突"。4.西山晴雪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餘脈。所說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帶。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西山風景優美,唐、宋以來已成為寺院薈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開闢的園林。5.薊門煙樹"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里的土城邊。這裡歷史上曾有"煙樹"的景觀,但此處並非薊門。漢代以後的薊城在今廣安門一帶已無非議,那為何又稱此處為薊門呢?《水經注》說:"薊城西北隅有薊丘",指的當是原白雲觀處之土丘。鄒說:"薊門在舊城西北隅",把"舊城"誤解了,其實應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後,稱金中都為舊城)。明代的《長安客話》索性說:"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丘。"顯然是錯誤了。乾隆欽定的《日下舊聞考》以此為依據,故把"薊門煙樹"碑立在這裡。《八景圖》記說:"門之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漂渺,遊人行旅,往來其中,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或“燕臺八景”等,“八景”最早見於宋、元時期,在該時期的史志書中,開始出現了北京地區"八景"的記載。燕京八景得名於金代明昌間,後代文人紛紛題詩,遂名聞遐邇。明代李東陽於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風”、“東郊時雨”並賦《十景》詩,所以又有“燕京十景”之說。北京地區的八景,最早見於金朝的《明昌遺事》中,所記名目叫"燕山八景"。八景名稱歷代有變化,金代稱: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元代《一統志》所記載的"燕山八景"有二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秋波;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明代的《宛署雜記》中叫"燕臺八景",其中有三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睛波;瓊島春陰叫瓊島春雲;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李東陽於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風”、“東郊時雨”並賦《十景》詩,又有“燕京十景”之說。至於"燕京八景"的稱謂是清代初期,康熙年間《宛平縣誌》中出現。其中名稱與明代的只有一字不同,即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親自主持更訂了名目,御定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在每一景點所在地樹御碑一通,正面是欽定的八景名稱,背面是七律詩一首。 後代史料中多以乾隆欽定燕京八景景名為依據。
燕京八景分別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1.太液秋風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說:“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詩中有"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故叫太液秋風。2.瓊島春陰瓊華島位於中都城東北郊,金帝在太寧宮避暑時曾駐蹕在這裡。島由開鑿湖泊的泥土堆積而成,島上遍植松柏,到處點綴太湖石。金末道士丘處機在《瓊華島七言詩》中讚道:“蒼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陰森繞殿扶,……喬松挺拔來深澗,異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儀形容“其山皆疊玲瓏石為之,峰巒隱映,松檜隆鬱,秀若天成。”瓊華島四面皆景,尤以春天雲天景觀更為動人。廣寒仙境,雲蒸霞蔚,瑞氣氤氳,松柏蒼翠,花木含苞,山石俏麗。瓊島春陰正是古人對於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生動紀實。3.玉泉趵突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麓建泉水院。山上有三個石洞,一個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淺莫測;一個在山南,泉水流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一在山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也叫"玉泉垂虹"。乾隆曾言:"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也不過是也,向題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實矣。因此予以正名,表為天下第一泉"。故改為"玉泉趵突"。4.西山晴雪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餘脈。所說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帶。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西山風景優美,唐、宋以來已成為寺院薈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開闢的園林。5.薊門煙樹"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里的土城邊。這裡歷史上曾有"煙樹"的景觀,但此處並非薊門。漢代以後的薊城在今廣安門一帶已無非議,那為何又稱此處為薊門呢?《水經注》說:"薊城西北隅有薊丘",指的當是原白雲觀處之土丘。鄒說:"薊門在舊城西北隅",把"舊城"誤解了,其實應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後,稱金中都為舊城)。明代的《長安客話》索性說:"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丘。"顯然是錯誤了。乾隆欽定的《日下舊聞考》以此為依據,故把"薊門煙樹"碑立在這裡。《八景圖》記說:"門之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漂渺,遊人行旅,往來其中,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或“燕臺八景”等,“八景”最早見於宋、元時期,在該時期的史志書中,開始出現了北京地區"八景"的記載。燕京八景得名於金代明昌間,後代文人紛紛題詩,遂名聞遐邇。明代李東陽於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風”、“東郊時雨”並賦《十景》詩,所以又有“燕京十景”之說。北京地區的八景,最早見於金朝的《明昌遺事》中,所記名目叫"燕山八景"。八景名稱歷代有變化,金代稱: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元代《一統志》所記載的"燕山八景"有二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秋波;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明代的《宛署雜記》中叫"燕臺八景",其中有三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睛波;瓊島春陰叫瓊島春雲;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李東陽於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風”、“東郊時雨”並賦《十景》詩,又有“燕京十景”之說。至於"燕京八景"的稱謂是清代初期,康熙年間《宛平縣誌》中出現。其中名稱與明代的只有一字不同,即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親自主持更訂了名目,御定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在每一景點所在地樹御碑一通,正面是欽定的八景名稱,背面是七律詩一首。 後代史料中多以乾隆欽定燕京八景景名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