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四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眾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一般認為,《西遊記》是民間無名作者和文人作家相結合的創作成果。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已被多家影視公司拍攝為電視劇。【作者簡介】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於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儘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為商人,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產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里。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別差不多的閒職。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為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確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 【寫作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 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 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裡,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 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鉅著。
【簡介】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四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眾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一般認為,《西遊記》是民間無名作者和文人作家相結合的創作成果。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已被多家影視公司拍攝為電視劇。【作者簡介】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於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儘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為商人,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產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里。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別差不多的閒職。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為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確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 【寫作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 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 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裡,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 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