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7364761280

    賈 誼

    賈誼(公元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先後做過博士、太中大夫、長沙王太傅和梁懷王太傅等一類顧問官。他多次上書提出法家主張,受到漢文帝的重視。他的著作經後人整理成《新書》十卷。

    西漢初年諸侯王封地很大,力量很強。賈誼敏銳地覺察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尖銳指出,漢中央和諸侯王的關係,就象一個人得了手足腫脹病一樣,“一脛(小腿)之大幾(差不多)如要(腰),一指之大幾如股(大腿)”,如不抓緊解決,“必為錮疾(難治的病)”。怎麼解決呢?他建議,對這些頑固勢力必須用中央政權的“權勢法制”給以打擊,縮小它們的封地,削減它們的權力。只有這樣,諸侯王才不敢輕易叛亂,才能保證中央政權統治全國,“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這個建議後來為漢王朝所採納,對封建的中央集權制的進一步鞏固起了重大作用。

    賈誼重視農業生產,注意貯糧備災,主張統一幣制,由國家鑄錢,從經濟上鞏固中央集權的西漢王朝。

    當時,奴隸制的匈奴侵擾北方,賈誼主張抵抗侵略勢力,他指出“匈奴嫚侮侵掠”,“為天下患”,提出了設定專門官職對付匈奴。在對外問題上,賈誼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賈誼年輕時寫過一篇《過秦論》,總結秦統一六國又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在這篇文章中,賈誼繼承了法家歷史進化論的觀點,肯定商鞅變法的進步性,認為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繼承和發揚了商鞅變法後秦國六世基本執行法家路線形成的威力)統一了中國,是由於客觀形勢決定的,當時不但“天下之士,斐然向風”,新興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十分擁護,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是歡迎的。他指出,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秦始皇滅掉了六國,又南取百越之地,北擊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但是《過秦論》中有些觀點是錯誤的,例如他沒有認識到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一場鎮壓復辟勢力的嚴峻鬥爭,對此作出了錯誤的評價。但從賈誼整個思想和對內對外政治主張看,他是漢初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晁 錯

    晁錯(公元前二○○年—前一五四年),潁川(今河南省禹縣)人,漢初著名政治家。歷任博士、御史大夫(副丞相)等職,很得漢景帝的信任,號稱“智囊”。

    漢景帝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和地方割據勢力即諸侯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晁錯繼承賈誼的思想,向景帝提出了“削藩策”,建議削減甚至取消他們的封地,特別要首先打擊力量最強、野心最大、準備搞叛亂的吳王劉濞。這個建議被景帝採納。晁錯著書三十篇,談削弱諸侯王割據勢力和更改法令等事。諸侯王對“削藩”十分恐慌,對晁錯進行惡毒攻擊。晁錯的父親聽到後,從家鄉趕來,對他說:“你打擊諸侯王,使皇帝和他的兄弟、親屬的關係都疏遠了,你自己也遭到怨恨,甚至晁氏一家都要被你連累!你為什麼要這樣幹?”晁錯回答說,“不如此,天子不尊”,意思是,不這麼幹,中央集權制度不能鞏固。他的父親說:“我不忍看到全家遭禍!”回家就自殺了。但晁錯毫不動搖,表現了他堅定的法家立場。不久,吳王劉濞等七國割據勢力果然起兵叛亂。他們打著殺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實際上是要篡奪帝位。這時,原吳王濞的丞相、後打入漢中央政權的內奸袁盎(áng音昂)挑撥離間,對晁錯進行陷害,致使景帝劉啟平叛的決心一度動搖,晁錯被殺。但景帝不久就又下決心平叛,割據勢力的叛亂僅三個月就被平定了,從此,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對於匈奴,晁錯主張斷絕和親,堅決抗擊。他建議一方面在邊防地區大量積穀,招募人民安家落戶,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修築城堡,加強守備,抓緊軍事訓練,以便有效地抵禦匈奴的侵擾。

    晁錯提出的政治、經濟主張和對匈奴的政策,進一步發展了文帝時的法家路線。晁錯死後,他的這些政策和主張繼續得到推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一家企業來說,是員工貢獻大,還是領導貢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