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T人劉俊明
-
2 # 智匯元
高科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生產型科技消費型科技破壞型科技提升效率的生產型科技生產型科技,立足於提高生產效率。
例如引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技術,在當年就是妥妥地高科技。
蒸汽機牽引的紡織車床,織布效率遠高於人的水平。
在生產型科技產生早期,生產出來的產品售價低於手工產品,增加了社會的需求量。再進一步發展,淘汰了絕大部分手工織布勞動者。可以理解成“少數人的勞動,解放了多數人的勞動”。
但多數人真的被解放了嗎?未必。
他們被淘汰出局後,為了生存只能從事新的工作。如果新的工作機會不足,他們結局未必多麼美妙。
提升消費體驗的消費型科技消費型科技,目的是提升消費體驗。
例如,現在的微創外科手術是真正的高科技。
過去做外科手術,只能身體切開進行手術。病人受創面大,流血多,恢復慢。
藉助內窺鏡等技術的微創手術,可以有效的減少創口,減少留血,恢復快。
帶來的是過去需要住院一兩天的手術,現在可以做完就回家休息;過去需要長期住院的,現在可以幾天就出院。
大幅度提高了病人的手術體驗。但它從某種程度上,反而降低了醫生的效率。對於某些手術而言,微創手術時間更長,對技術要求更高。
破壞為本的破壞型科技破壞型科技,為了產生更大更多的殺傷力而存在。
例如高能爆破炸藥,除了少數用於工程爆破之外,大部分都用於研發武器:攻擊坦克和其它部隊的導彈、炮彈。
在戰爭早期,幾個沙包就能保護戰士的生命。而現在,即使不算核武器,高效能爆破彈可以穿透十幾米的混凝土掩體和超過一米的鋼結構,有效殺傷躲藏的人員。
破壞型科技,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破壞性。可以對人類的生命進行更加有效地毀滅。“解放”的是人的生存。
結論高科技真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勞動嗎?
要看它研發出來的目的是什麼,用途是什麼。
如果用於生產,在生產力飽和狀態下,是可以做到的。但解放的後果,未必如我們所願。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從大的方面來理解科技發展的意義,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按照歷史發展規律來看,科技的發展必然會提升人類的生產力水平,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同時也會不斷促進人類崗位的升級,但是能否讓更多的人從勞動當中釋放出來,這個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實際上,科技進步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工作崗位,也會為人類崗位帶來更多的壓力,而要想讓人類崗位徹底得到釋放,也許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會做到這一點。
雖然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歷史並不算長,但是科技領域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總是賦予了極大的期望,因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工智慧產品的應用將從更高的維度上來完成產業結構升級,所以一旦人工智慧產品開始大面積落地應用,人工智慧產品將逐漸具備自我迭代能力,這個過程也許將在很大程度上把人類從單純的生產活動當中解放出來。
從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情況來看,隨著人工智慧平臺的推出,也可以把當今時代稱為人工智慧時代,但是要想讓人工智慧產品真正實現大面積落地應用,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目前人工智慧領域也正在面臨著落地應用困難的局面,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但是相信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人工智慧技術將逐漸在產業領域實現落地應用。
最後,無論未來人工智慧產品發展到何種程度,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都將對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分配形成較大的影響,因此如果職場人想在這樣的智慧化時代有更強的崗位競爭力,應該掌握一定的人工智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