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情漸漸依舊

    乾隆帝所謂的十全武功也是十次戰爭

    從根本上保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保障了國家的統一,但細看其他七功,卻總有濫竽充數之說,但是乾隆的功績不可抹殺的。

    所謂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按時乾隆的說法來算,共有九次戰爭,為什麼稱為“十全武功”呢?

    實際上,廓爾喀戰爭也打了兩次,這樣算來,就是十次了。

    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新疆用兵一共用兵三次,其中兩平準噶爾、一定回部,最後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乾隆帝正式改西域名為“新疆”,並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從此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西藏用兵兩次反擊廓爾喀侵略打了兩次,兩次派兵反擊廓爾喀進攻西藏。第二次反擊廓爾喀,大將軍福康安指揮果斷,清軍大敗廓軍,同時頒佈《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和制定“金瓶掣籤”制度,加強了清帝國對西藏的管轄。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兩平大小金川,一戰川邊,大清折戟,再戰雖敗猶榮。

    1747至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戰,中國西南部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的叛亂,清軍用了兩年時間仍未將其打敗,後來莎羅奔主動請降,乾隆找到了臺階下。

    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叛亂,為平定大小金川,清廷三次興師,歷時七年,調兵十五萬餘,耗資金銀8000多萬兩,最後慘勝而回。經過大小金川之役,清朝在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

    緬甸派使入貢請封,保全了顏面的乾隆帝

    清朝乾隆三十年,發動對緬戰爭,前後將近五年,調兵數萬人,損失總督以下將領多人,雲南總督因貪功冒進賜死,明瑞接替雲貴總督後,清軍被數萬緬軍包圍在象孔,除少數清軍突出重圍,明瑞與諸將士大部陣亡。

    乾隆三十四年任命傅恆為經略,再次大舉徵緬,沿途未遇緬軍主力,卻因熱帶雨林中的瘴氣而損失慘重。在最後是緬甸國力不支,緬甸東部新徵服的暹羅(今泰國)暴發起義,緬軍為避免兩線擔心清朝與暹羅夾擊,首先提出議和。乾隆80生日時,緬甸國王遣使進貢,乾隆即冊封其為緬甸國王,恢復正常貿易。中緬糾紛遂以緬甸納貢投誠,正式成為清朝屬國而完結。

    不值得炫耀的一戰平臺灣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年林爽文率眾起義,眾舉林爽文為盟主大元帥,建元順天。乾隆帝命大學士福康安為將軍、領侍衛大臣海蘭察為參贊大臣,率水師渡海平林爽文亂,清軍多路出擊,隆五十三年正月五日,林爽文等人被捕,並解至北京處死,其亂遂平,這場波及臺灣南北的起義就此被鎮壓下去。

    安南這場大敗也計入了“十全武功”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越南南部的廣南王阮文惠為了統一越南,進攻越南北部的安南王黎維祁。而乾隆帝則出兵救援黎維祁。在這場戰爭中清軍因輕敵遭遇了慘敗,只是不想與清朝為敵的阮文惠後來主動停戰請和、稱臣納貢。

    十全武功雖有誇大,也不失為是勵精圖治

    例如兩次平定準噶爾的戰役,實際上就是一場戰爭,只是第一年沒有打完,第二年接著打而已。與安南、與緬甸之戰則是小題大做,窮兵黷武,並將數次的慘敗也歸入“十全武功”之中,不僅耗費了龐大的軍費,而且得不償失。

    雖然這些戰爭中有的功績吹噓和誇大其詞的成分在裡面,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乾隆的確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在邊疆的經營上,乾隆的格外用心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酒最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