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 —— 煎茶法
隋唐時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帝國。中國飲茶至中唐開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飲”,“始自中地,流於塞外”。
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茶以團餅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時期的飲茶除沿續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茶經·七之事》引:“《廣雅》雲‘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這。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這段引文涉及製茶法、飲茶法,其意思是說:在川東鄂西交界一帶地方,採葉製成餅茶,葉老的,則要用米湯處理方能做成茶餅。想飲茶時,先烤茶餅至赤色,再搗末設入瓷器中,用蔥、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澆泡。
二、煎茶法在漢語中,煎、煮義近,往往通用。這裡的“煎茶法”特指陸羽所創的一種煮茶法,為了區別於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寫“煎茶”的有許多。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僧皎然《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詩有“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湧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 。
小結
唐以後以幹茶煮飲。
煎茶法是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並加以環攪、沸騰則止。
煎茶法的程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唐代煎茶時不再加入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調味品,只加入少許精鹽,以調和湯味,晚唐以後煎茶時也不再加鹽,成為完全的清飲法。
3
五代宋時 —— 點茶法
五代宋時期的飲茶除承繼隋唐時期的煎、煮茶法外,又興起了點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攪動,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點茶法: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衝。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
4
元明清時期 —— 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為主,明朝葉茶(散茶)獨盛。明朝有綠茶、黑茶、花茶、烏龍茶和紅茶,清朝的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元明清時期飲茶除繼承五代宋時期的煮茶、點茶法外,泡茶法終於成熟。
泡茶法起始於隋唐,由於煎茶法的興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並不普遍。五代宋又興點茶法,點茶法本質上屬泡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茶法與泡茶法的最大區別在於點茶須調膏擊拂,而泡茶則不用此。五代宋盛行點茶法,故泡茶法無聞。清朝,在閩、粵的一些地區流行一種青茶(烏龍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寶”,即潮汕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均小巧玲瓏。清袁枚《隨園食單》“武夷茶”條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總之,明清的泡茶法繼承了宋代點茶的清飲,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盞泡)、壺泡、功夫茶(小壺泡)三種形式。
泡茶法蘊釀於隋唐時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紀末葉的明朝後期,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泡茶法到明清時期流行。
隋唐時期 —— 煎茶法
隋唐時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帝國。中國飲茶至中唐開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飲”,“始自中地,流於塞外”。
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茶以團餅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時期的飲茶除沿續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茶經·七之事》引:“《廣雅》雲‘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這。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這段引文涉及製茶法、飲茶法,其意思是說:在川東鄂西交界一帶地方,採葉製成餅茶,葉老的,則要用米湯處理方能做成茶餅。想飲茶時,先烤茶餅至赤色,再搗末設入瓷器中,用蔥、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澆泡。
二、煎茶法在漢語中,煎、煮義近,往往通用。這裡的“煎茶法”特指陸羽所創的一種煮茶法,為了區別於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寫“煎茶”的有許多。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僧皎然《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詩有“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湧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 。
小結
唐以後以幹茶煮飲。
煎茶法是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並加以環攪、沸騰則止。
煎茶法的程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唐代煎茶時不再加入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調味品,只加入少許精鹽,以調和湯味,晚唐以後煎茶時也不再加鹽,成為完全的清飲法。
3
五代宋時 —— 點茶法
五代宋時期的飲茶除承繼隋唐時期的煎、煮茶法外,又興起了點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攪動,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小結
點茶法: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衝。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
4
元明清時期 —— 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為主,明朝葉茶(散茶)獨盛。明朝有綠茶、黑茶、花茶、烏龍茶和紅茶,清朝的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元明清時期飲茶除繼承五代宋時期的煮茶、點茶法外,泡茶法終於成熟。
泡茶法起始於隋唐,由於煎茶法的興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並不普遍。五代宋又興點茶法,點茶法本質上屬泡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茶法與泡茶法的最大區別在於點茶須調膏擊拂,而泡茶則不用此。五代宋盛行點茶法,故泡茶法無聞。清朝,在閩、粵的一些地區流行一種青茶(烏龍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寶”,即潮汕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均小巧玲瓏。清袁枚《隨園食單》“武夷茶”條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總之,明清的泡茶法繼承了宋代點茶的清飲,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盞泡)、壺泡、功夫茶(小壺泡)三種形式。
小結
泡茶法蘊釀於隋唐時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紀末葉的明朝後期,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泡茶法到明清時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