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又叫伊摯,他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賢相。關於他的出生,有許多傳說。有一種說法,說伊尹的母親懷他的時候,夢見一位神女在夢中告訴她:“你家的灶上近幾天可能會出現一隻青蛙,你要是看見了,一定要快快離開,不要回頭。”過了幾天,果然灶間出現了一隻青蛙,他的母親趕快向東逃走,但是她忘記了夢中那神女所說的話,回頭看了一下,於是她家的房子頃刻之間變為汪洋大海。他的母親也被淹死了,水退之後,化為一棵桑樹。在這棵桑樹底下,有一個小孩在啼哭,一個好心人把他帶回家養育,長大以後,他有特殊的才能。這個傳說當然不是真的,但說明伊尹出生是不平凡的。伊尹長大以後,到了當時的一個大官宦人家有莘氏家做奴僕。他的主要任務是做飯,他做的飯特別好吃,他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一位有名廚師。傳說他做的菜味道好、顏色佳,讓你吃了一次就不會忘記。在有莘氏的家中,他就顯示出非凡的才能,為人聰穎,胸有大志,深得有莘氏的喜愛。當時湯因不滿夏桀的做法,準備有朝一日消滅夏而自立,就廣招人才。他聽說伊尹賢良有謀,就去有莘氏的府上親自相求,要有莘氏放了伊尹,他可以答應任何條件。有莘氏覺得湯日後必成大器,他家中有一個女兒,就想攀上這門親事。湯渴望賢才心切,就答應了。於是伊尹就作為陪嫁而來到湯的領地。湯依舊安排他做廚師,伊尹做得一手好菜,深得湯的喜歡,伊尹就用做飯做比喻來說明為政的方法,叫湯實行王道,而不能實行霸道。另一種說法是:伊尹是一個隱居不做官的人,湯派人聘請他,往來數次,伊尹還是不願從政,後來湯親自前去拜訪,他才答應助湯滅夏。湯為了感謝伊尹投奔他,在伊尹到來之日,燒起了火,設下了祭壇,用許多犧牲(供奉給神的祭品),鋪上地毯,親自到宮外迎接,設高位讓伊尹坐在上面。伊尹便以做菜的味道做比喻,為眾人說為政之道,使得眾人皆服。伊尹認為,釜中有至真之味,其妙處口不能言,人嘗而自知,對國家政治的領悟也是如此。伊尹在湯立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桀將湯囚禁在夏臺時,就是伊尹想出辦法,騙得桀釋放了湯。湯從夏回到了自己的領地,本來並不想代夏而立,而是想派人去勸解桀,讓他以國家利益為重,改變那荒淫無度的生活,他所派的人就是伊尹。伊尹來到夏宮,使盡了全身的解數,來勸說夏桀,但桀這時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在淫樂的泥潭中陷得太深,哪裡還會聽他的勸說。伊尹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有回到了商。傳說中說他“五就湯,五就夏”,可能就與這事有關。他對湯說:“我觀夏桀,整日迷惑於妹喜,不聽眾言。大臣們一個個心懷怨言,上上下下都深受其苦,民怨沸騰,憑大王之功,定能滅夏。”於是和湯商討滅夏大計,定下了滅夏的計謀。伊尹參加了湯滅夏的整個過程,湯的許多智謀都出自伊尹之手,他在滅夏中立下了汗馬之功。湯在位29年後去世,本來所立的太子太丁沒有即位就去世了,於是就由湯的第二個兒子外丙即位。外丙在位三年後便去世了,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王,中壬帝在位四年後去世,伊尹便立太丁的兒子太甲為王。太甲帝即位後,一開始還好,三年以後漸漸不遵守商湯所立的法度,昏庸暴虐,無仁無義,於是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宮中。前後一共三年時間,在這期間,就由伊尹代理朝政。後人把這叫作“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中,悔過反思,想起自己的祖先湯建立國家的不容易,想起一國之君所應擔負的職責,於是迴心向善,革面洗心。伊尹看到君王能這樣,高興極了,就立即將其迎回朝中,把權力一起交給他。太甲帝在後來的治國中,能夠以仁義道德行事,對諸侯以誠意相待,漸漸諸侯們又重新認識了這位國君。所以商代在太甲統治的這段時間裡,國力處於鼎盛時期,伊尹作了《太甲訓》三篇,歌頌太甲帝的功德,尊太甲帝為太宗。太甲死後,他的兒子沃丁即位。在沃丁當政時期,伊尹去世了,活到了100多歲。沃丁感念伊尹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就用天子之禮來厚葬他,後人稱他為“聖人”。
伊尹又叫伊摯,他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賢相。關於他的出生,有許多傳說。有一種說法,說伊尹的母親懷他的時候,夢見一位神女在夢中告訴她:“你家的灶上近幾天可能會出現一隻青蛙,你要是看見了,一定要快快離開,不要回頭。”過了幾天,果然灶間出現了一隻青蛙,他的母親趕快向東逃走,但是她忘記了夢中那神女所說的話,回頭看了一下,於是她家的房子頃刻之間變為汪洋大海。他的母親也被淹死了,水退之後,化為一棵桑樹。在這棵桑樹底下,有一個小孩在啼哭,一個好心人把他帶回家養育,長大以後,他有特殊的才能。這個傳說當然不是真的,但說明伊尹出生是不平凡的。伊尹長大以後,到了當時的一個大官宦人家有莘氏家做奴僕。他的主要任務是做飯,他做的飯特別好吃,他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一位有名廚師。傳說他做的菜味道好、顏色佳,讓你吃了一次就不會忘記。在有莘氏的家中,他就顯示出非凡的才能,為人聰穎,胸有大志,深得有莘氏的喜愛。當時湯因不滿夏桀的做法,準備有朝一日消滅夏而自立,就廣招人才。他聽說伊尹賢良有謀,就去有莘氏的府上親自相求,要有莘氏放了伊尹,他可以答應任何條件。有莘氏覺得湯日後必成大器,他家中有一個女兒,就想攀上這門親事。湯渴望賢才心切,就答應了。於是伊尹就作為陪嫁而來到湯的領地。湯依舊安排他做廚師,伊尹做得一手好菜,深得湯的喜歡,伊尹就用做飯做比喻來說明為政的方法,叫湯實行王道,而不能實行霸道。另一種說法是:伊尹是一個隱居不做官的人,湯派人聘請他,往來數次,伊尹還是不願從政,後來湯親自前去拜訪,他才答應助湯滅夏。湯為了感謝伊尹投奔他,在伊尹到來之日,燒起了火,設下了祭壇,用許多犧牲(供奉給神的祭品),鋪上地毯,親自到宮外迎接,設高位讓伊尹坐在上面。伊尹便以做菜的味道做比喻,為眾人說為政之道,使得眾人皆服。伊尹認為,釜中有至真之味,其妙處口不能言,人嘗而自知,對國家政治的領悟也是如此。伊尹在湯立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桀將湯囚禁在夏臺時,就是伊尹想出辦法,騙得桀釋放了湯。湯從夏回到了自己的領地,本來並不想代夏而立,而是想派人去勸解桀,讓他以國家利益為重,改變那荒淫無度的生活,他所派的人就是伊尹。伊尹來到夏宮,使盡了全身的解數,來勸說夏桀,但桀這時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在淫樂的泥潭中陷得太深,哪裡還會聽他的勸說。伊尹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有回到了商。傳說中說他“五就湯,五就夏”,可能就與這事有關。他對湯說:“我觀夏桀,整日迷惑於妹喜,不聽眾言。大臣們一個個心懷怨言,上上下下都深受其苦,民怨沸騰,憑大王之功,定能滅夏。”於是和湯商討滅夏大計,定下了滅夏的計謀。伊尹參加了湯滅夏的整個過程,湯的許多智謀都出自伊尹之手,他在滅夏中立下了汗馬之功。湯在位29年後去世,本來所立的太子太丁沒有即位就去世了,於是就由湯的第二個兒子外丙即位。外丙在位三年後便去世了,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王,中壬帝在位四年後去世,伊尹便立太丁的兒子太甲為王。太甲帝即位後,一開始還好,三年以後漸漸不遵守商湯所立的法度,昏庸暴虐,無仁無義,於是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宮中。前後一共三年時間,在這期間,就由伊尹代理朝政。後人把這叫作“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中,悔過反思,想起自己的祖先湯建立國家的不容易,想起一國之君所應擔負的職責,於是迴心向善,革面洗心。伊尹看到君王能這樣,高興極了,就立即將其迎回朝中,把權力一起交給他。太甲帝在後來的治國中,能夠以仁義道德行事,對諸侯以誠意相待,漸漸諸侯們又重新認識了這位國君。所以商代在太甲統治的這段時間裡,國力處於鼎盛時期,伊尹作了《太甲訓》三篇,歌頌太甲帝的功德,尊太甲帝為太宗。太甲死後,他的兒子沃丁即位。在沃丁當政時期,伊尹去世了,活到了100多歲。沃丁感念伊尹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就用天子之禮來厚葬他,後人稱他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