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小百科全書
-
2 # 劇透歷史
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太子朱標死後,如果朱元璋直接讓朱棣繼承皇位,而不是朱允炆,那後面那場靖難之役不就不存在了嗎?
朱元璋要是聽了這句話,估計要一拍大腿,高喊“我怎麼沒想到呢?不對,我怎麼可能想到啊!”
的確,讓朱元璋料到靖難之役而傳位朱棣,你也太為難他老人家了!
對此,我們要老生常談一下,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大老婆皇后生的大兒子,才是帝國法定的繼承人。
但是,近年來根據一些考古發現,馬皇后根本沒生過孩子。
朱棣生母最可能的人選,被鎖定在了安徽的李淑妃和北韓的碽妃。這些表過不提,我就是想說,朱棣不是嫡子。
既然不是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作為朱元璋第四子的他,在三個哥哥面前,可謂毫無優勢。
退一萬步,就算他真是馬皇后生的,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大哥太子朱標、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也都是嫡子,即使大哥朱標去世,太子之位也輪不到他這個老四。
要知道,雖然二哥三哥確實都沒有活到朱元璋去世,但在大哥朱標去世的時候,他們尚在人間。所以,我實在想不出,朱元璋有什麼理由立朱棣為太子。
拜託,你們有點異想天開了。朱元璋很早就明確了藩王的分封制度,即只留太子朱標在國都南京,其他兒子到了一定年紀就立刻到封地就藩。
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於洪武十一年分別就藩西安、太原,二人的年齡分別是23歲和21歲。四子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是在洪武十三年,那年他20歲。
但是,早在洪武九年,根據朱元璋“體驗民間生活”的要求,朱棣就和兄弟們跑到鳳陽老家,與農民伯伯同吃同住去了。
換句話說,從16歲開始,朱棣就不在朱元璋身邊了。試問朱元璋又怎麼能看出他有什麼特殊才華呢?在朱標病逝的洪武二十五年,朱棣已經離開父親16年了!
就藩北平後,朱棣表現確實不俗,但是都是軍事方面的建樹。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教育方針就是,太子學習治國,其他兒子學習打仗。今後太子繼承皇位,其他兒子在邊疆保家衛國。
也就是說,朱棣他們根本就沒有被當作國君接班人培養過。一個一直被當作武將培養的兒子,還16年沒有陪在身邊了,換了你是朱元璋,你會把皇位傳給他嗎?
一方面是愛屋及烏,朱標的兒子當然跟朱標比較像,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朱元璋面臨喪子之痛,可能只有跟兒子最像的孫子才能撫慰他心上的傷痕。
第二點更重要,我們之前說過了,被當作繼承人培養的只有朱標一個。朱元璋一直在親自調教朱標如何做一個好皇帝,並沒有後備人選。
朱標一死,其他皇子都到邊疆保家衛國去了,一個蘿蔔一個坑,不方便調回來,而且他們也從來沒學過治理國家,調回來也不能馬上接班,你說還能選誰呢?
至少,朱允炆這個孩子一直在太子朱標身邊,耳聞目染,也學習到不少治國之策,把皇位交給他,雖然不如朱標放心,至少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更何況,在朱元璋看來,功臣們都給自己清剿乾淨了,外族又有其他兒子在邊關盯著,讓誰繼位都沒有太大威脅,朱允炆雖然年輕,應該也堪當此任。
或許是老朱家八輩貧農,沒讀過太多書的緣故,他不清楚周代的天下紛爭,沒了解漢初的七國之亂,更不知道西晉八王之亂的慘狀。但凡採用分封制,必然天下大亂。他居然還能放心讓兒子們去邊關做諸侯王,而且還掌握著兵權!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朱元璋的錯誤決斷,為之後的叛亂埋下了隱患。當然了,朱允炆看來也不讀史,居然學習晁錯削藩的錯誤做法,把叔叔朱棣給徹底逼反了。這麼說來,我們講歷史的,真是功德無量啊! -
3 # 十月談歷史
朱標病逝之後,朱元璋完全有能力,替皇太孫朱允炆剷平所有威脅,包括那些擁有兵權的王爺們。
但是為什麼朱元璋,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第一:是內心裡捨不得,畢竟都是自己的子孫。
第二:就是因為他跟劉邦的心思一樣,不信任異姓將領,這也是他之所以,在晚年時期殺了那麼多將領的原因。
第三:這些都是自己的兒孫,總覺得就算他們造反,也還是老朱家的江山。
第四:他認為在跟朱棣談過之後,朱棣就會變得老實,接受朱允炆的調遣。
而朱棣那個時候,被朱元璋教導過後,也沒有想要繼續造反的心思。
要不是被朱允炆,跟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們,逼得實在太狠,也不會起兵造反。
朱允炆上臺之後,聽從黃子澄他們的建議,從實力最小的王爺開始,最後才動到朱棣他的頭上。
可是能做的那個位置的,也沒有多少人是傻子,你朱允炆心這麼狠,不讓我們這些叔叔們過好日子,我們憑什麼還讓你做皇帝,都是老朱家的子孫,我們憑什麼、就得要以後被你關起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朱棣造反之後,有那麼多的王爺們,不惜餘力的出錢、出糧、出兵幫助他。
再加上朱元璋,將那些能征善戰的將軍,殺了差不多了,只參加一些會防守的將領,沒有過多的殺戮。
這才導致了,朱允炆時期,沒有合適的將領,最後,導致幾十萬大軍,活生生地弄了丟盔棄甲,更丟掉了朱允炆的皇位。
-
4 # 歷史深度揭祕
朱元璋殺戮功臣,本質就是朱標意外早死,原本為他準備的班底只能全部廢棄,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朱元璋並沒有大規模誅殺功臣,所以說是朱標一人身死,導致功臣名將全部陪葬。
皇帝太小了,容易被儒家那套忽悠。我敢說齊、黃這兩個真的削藩成功,下一步就是裁撤錦衣衛,最終皇權被官紳徹底瓜分,接下來就是上演明版的“三家分晉”或“田氏代齊”,煤山自縊,痛哭“百官皆可殺”的戲碼會提前上演兩百年。朱棣的靖難並非空洞的口號,某種意義上是救了朱家王朝的。
太子的後宮,正妃和側妃,都是有一定門第的官家女,可以入皇家玉碟。朱允汶的生母呂氏先為側妃,之後能被扶正為太子妃,說明其出身尚可服眾,具備母儀天下的基本資格,朱允汶不應被過份挑剔生母出身。同時呂氏被扶正後,允汶也成為了被朱標太子認可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第一,小妾能不能扶正沒有標準,你如果非說有,你最好拿個標準出來,所以我只說一般情況下不符合禮法,但並非沒有可能,特殊情況一直是存在的,望你仔細理解漢字的意思。
第二,皇室一直就是一幫最不遵守法律和禮法的人,例外較多,但並不代表這成了普遍情況,皇后即是正妻,妃嬪就是妾室,古往今來那麼多帝王,你最好拿出證據來證明廢皇后已經成了成百上千的帝王們的常規操作。
第三,我說的很清楚,即使認可呂氏扶正後“妻子”的身份地位,但其地位仍應排在原配之後,最起碼朱元璋和朱標都沒廢了、休了常氏的原配正妻之位,無論如何,朱允熥的身份地位都在朱允炆之前。
第四,以上三條皆不考慮,並認可呂氏扶正後的正妻之位,但關鍵是朱允炆出生時,其生母呂氏尚未被扶正啊,是正經八百的妾室,那麼朱允炆就是庶子,你是怎麼得出這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的?麻煩你仔細想想,縱使認可呂氏的正妻身份,朱允炆仍舊是庶子,我舉了紂王、微子啟之舊事,麻煩你對著常、呂、朱允炆、朱允熥的生卒年表認真想想,如果只考慮禮法,只考慮朱標子嗣,要排一個繼承排位資格,應該是: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火熙>朱允炆,只有朱允炆是板上釘釘的庶子,而他三個弟弟都是嫡子,朱允熥是原配嫡子,那兩個同母弟是“繼室”嫡子,朱允炆就是大明朝的微子啟,不得立。
第五,我說的很清楚,這是禮法的事嗎?這是宗法制的事嗎?根本不是,立儲君只是朱元璋對於是否有利於朱家江山萬年永固的個人考量。
還有一條叫“父死子繼”,嫡長孫和嫡次子誰該繼承皇位,誰能板上釘釘地下結論?這根本就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一個模稜兩可的東西,你是怎麼得出確定的結論的?如果朱元璋在朝堂上提出以宗法制確定皇位資格,禮部朝官們能為這事把紫禁城吵翻了你信不信?況且朱元璋立儲君這事是宗法制的事嗎?1.朱標太子生前實際已認可允炆世子身份,不然可以不扶正呂氏另立新太子妃或者同時以某種形式確立允熥世子身份。2.允熥母親常妃因生此子難產而亡,允熥身附克母之嫌為不詳之子,且常妃所出嫡長子早夭也為不詳之兆。
常妃為常遇春之女,藍玉親戚,允熥母族正是朱大大大力打擊的功勳集團,若立此子難免日後反攻倒算。3.允炆母呂妃已正位太子妃,日後必然坐陣中宮太后,允炆同母胞弟有二,日後正好輔佐新君。允炆若登位,親母為太后,二胞弟為輔政親王,一派朱家江山永固氣象。對比允熥父母兄皆亡,無至親扶持。若立允熥,日後難免因太后偏私親子而釀禍。太后皇帝不為親母子,以老朱完美主義重度強迫症患者的個性,簡直不能忍。
朱標死得早是一大原因,老朱根本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發生時候已經老了,思維也沒有年輕時候好了。老朱一生打拼做了多少壞事,大兒子學儒禮賢下士一直在做好事。老朱希望壞事我老頭子全做完給兒子來做好事修身養息,而朱棣和老朱一樣。所以還是選了孫子來做好事而且孫子即位也合理。老朱最後也挺慘的白髮人送黑髮人傷心死。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的,雖然後來繼位後一直反覆宣稱自己是嫡子,又改《太祖實錄》又建報恩寺的,但根據明朝人的筆記和現今的考證,朱棣應該是妃子所生。作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有著頑固的封建大家長式的思想,且與馬皇后患難夫妻,感情深厚,所以根本就沒考慮讓朱棣上的心思。而且若以戰功論,封在九邊的藩王個個都有兩把刷子,寧王也不比燕王差。所以在朱元璋的設想中邊塞藩王應該是保衛中央的好幫手,是用來作臣子而不是作太子用的。
給藩王以實權,拱衛皇權是朱元璋的制度設計,這個制度裡,藩王有實權不假,但是不具備挑戰皇帝的實力。直屬藩王的總兵力加一塊不過20來萬,而朝廷總兵力超過200萬,兵力對比懸殊。塞王手下兵將長期作戰,實力沒的說,但是仍然不如直屬皇帝的衛所精兵,而且皇帝有權更換藩王兵將。算紙面實力,藩王沒有造反的資本。不立朱棣為君,也有多方面的考量。各種勢力的強烈反對、朱家天下傳承的穩定性都是朱元璋必須要考慮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兄終弟及的前提條件是兄無子。朱元璋只能在朱標一脈子孫裡選繼承人。選朱棣,老朱死後必內戰,選朱標一脈,老朱死後只要後繼之君不胡搞,朱棣也反不起來,也用不著反。
-
5 # 熊沾沾
也許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朱棣排行老四。他頭上有三個哥哥,太子朱標,二哥朱樉,三個朱棡。
有朱標在的時候,他底下的弟弟對皇位不敢想。朱標是嫡長子,而且才能出眾,深得父親朱元璋信任,受到朝臣愛戴,是眾望所歸的儲君。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老年喪子,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有些人認為這是朱元璋開始大肆屠戮功臣的開端。因為朱標有資歷和能力控制住這些功臣,其他人就未必了。
除了白髮人送被黑髮人之外,朱元璋的難題還在於如何確定繼承人。
如果按照立嫡立長的儒家原則,就要冊立朱標的直系子孫,序齒排行第二的朱允炆。朱標的長子早夭。
如果按照立賢的標準,那麼朱棣無疑是合適的人選。
朱棣的封地在北平。他歷次北上,攻擊匈奴,戰功赫赫,在諸位兄弟中的影響力很大。
朱允炆性格文弱,但是為人懂事孝順。朱標生病時,親自照顧父親,非常盡心。這一點朱元璋很滿意。
朱棣遠在封地,和生父朱元璋並沒有多少聯絡感情的機會。
在情感上,朱元璋是偏向朱標的子孫的。他對長子的偏愛,註定了他會有這樣的考量。
同時,朱元璋自從登基後,就特別注意用儒家禮制來教化百姓,這是朱元璋的施政理念之一。
比如他嚴格控制后妃的生活,要求后妃學習女德;他要求在百姓中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就是耆老,用來教化百姓。
他既然如此注重禮教,自然不會在禮制核心點——嫡長子繼承製度上違背禮教。
朱元璋內心的隱憂還在於,一旦他打破了先例,冊立次子為繼承人。那麼後世紛紛效仿,他苦心經營的禮制秩序就會開始坍塌。
他是開國之君,他的一切決定都會成為先例,成為祖制。這就是規矩的力量。
朱元璋這個人,他有思考的角度不在於一代,而在於朱明江山的世世代代。否則他不會指定如何嚴苛的《皇明祖訓》,要求後世子孫嚴格遵守。
處於這樣的考慮,他決定扶持朱允炆上位。為了幫助朱允炆坐穩皇位,他把他認為有可能對後繼之君造成威脅的大臣殺得精光。這就是伏筆。
但是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什麼舉措能夠思慮照顧到千秋萬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侷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解決那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各自的責任和擔當。
-
6 # 今古大觀
朱元璋立朱標為皇太子,就表明了自己立儲君的立場,也為大明立儲君的原則定下規矩,立嫡立長。
朱標雖然沒來得及繼承皇位,就病死了,但他兒子朱允炆已是朱元璋事實上的嫡長孫。
朱允炆從小聰明,又非常仁孝。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是觀察多日,權衡利弊,深思熟慮名正言順後的結果。
在朱棣登基為帝后,在選擇太子人選時,他遇到了和朱元璋同樣的難題,看看他怎麼做得,我們就會明白朱元璋不會選擇他為皇位繼承人的原因了。朱棣長子朱高熾,人長得肥胖,腿也有殘疾,走路都需要人攙扶著,朱棣很不喜歡他。
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是因為皇長孫,看來皇長孫也是儲君合情合理皇位繼承人。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不久後,就立皇長孫朱瞻基為皇太孫。敢於奪侄子皇位,不按常規出牌的朱棣,面對皇位繼承人問題,也不得不在規矩面前低頭,所以朱標死後,朱元璋把皇位直接傳位給第四子朱棣是不可能的。
圖片:源自網路
-
7 # 仁者厚德載物
明朝開國皇太子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65歲了。朱元璋為了能讓朱標順利繼位,整整培養了朱標25年,為他扶植了一個龐大的太子黨。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 如果因為皇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就要徹底推翻掉先前他為朱標扶植的太子黨,重新再構建一個新的太子黨,這個工作量,明顯不是已經65歲高齡,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標的兒子中選擇,讓自己的嫡孫接朱標的班,繼承皇太子朱標原有的太子黨。這是比較穩定的方案。
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按明朝“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規定,本來可以作為皇太孫的他於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八歲,比朱標還早死了十年。
朱標去世的時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歲,老五朱允熙只有1歲,年紀太小,因此朱元璋只能在15歲的老二朱允炆與14歲的老三朱允熥之間選擇皇太孫。
本來老三朱允熥是朱標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朱允熥的運氣不太好,他剛剛出生母親常妃就去世了,年僅23歲,應該是難產而死。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死後,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成為繼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變成了嫡子,與朱允熥平起平坐。
老二朱允炆更會做人,因此祖父朱元璋更喜歡朱允炆。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朱允炆14歲時,父親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朱元璋朱標父子因此都喜歡孝順懂事的朱允炆。
正因為朱允炆因為孝順父親朱標得到祖父朱元璋的歡心,公元1392年,在朱標病死以後,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心疼地安慰他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當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也不僅是因為他聰明孝順,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長女,另一位明朝開國名將藍玉是常妃的親舅舅。
朱元璋擔心傳位給朱允熥,將來候常、藍兩個開國名將兼外戚集團會尾大不掉,重蹈歷代的外戚權臣干政甚至王莽曹丕楊堅等外戚篡位的覆轍,威脅明朝的天下。
另外,朱允熥的外祖母即開國名將藍玉的姐姐藍夫人據說因為妒悍,她砍下朱元璋送給常遇春的美女雙手而被朱元璋殺害,開國名將常遇春也因妻子被朱元璋殘殺而鬱鬱而終。朱元璋因此與藍玉、常家、朱允熥都結下了冤仇。
因此,朱元璋就沒有選擇根正苗紅的原嫡孫朱允熥作為皇太孫。
相比於老三朱允熥老二朱允炆不存在這個問題。朱允炆的生母呂妃並不是明朝開國名將的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威脅明朝的統治。
於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選中,變成了大明的繼承人。
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以後,朱元璋製造了“藍玉大案”,殺害了藍玉和常升(常遇春兒子),繼而又殺掉了很多與藍玉關係密切的明朝開國功臣。
藍玉等開國名將都屬於明朝開國皇太子朱標的太子黨。但由於藍玉等太子黨又都跟朱允熥的外戚,為了給了皇太孫朱允炆剷除障礙,朱元璋只能狠心把這些開國名將全殺了。
朱元璋大興冤獄,給藍玉等開國名將編造了“謀反”的罪名。但眾所周知,藍玉等開國名將死的非常冤,他們只是因為妨礙了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才被朱元璋羅織罪名殺害。
至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篡奪朱允炆的皇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應該是有所預料的。
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朱元璋明知道朱棣等兒子有可能會篡奪孫子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可能對朱棣等自己的親生兒子痛下殺手。
無論朱元璋多麼喜歡孫子朱允炆,但從血緣關係上來說,還是朱棣等親生兒子比孫子朱允炆更近,因此朱元璋即使預料到朱棣有可能篡奪朱允炆的皇位,也不可能打擊甚至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子。
在朱元璋看來,無論是孫子朱允炆的皇位長治久安,還是兒子朱棣等篡奪朱允炆的皇位另起爐灶,都是他朱元璋的後代做皇帝,都是他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因此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穩賺不賠。
何況朱元璋把朱棣等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王,就是為了防禦外敵穩定地方,歸根到底是為了讓大明王朝長治久安,而不是為了鞏固孫子朱允炆的皇位。
朱元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只是為了確保大明江山不會落到藍玉等外姓人的手中,至於孫子朱允炆兒子朱棣,對朱元璋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他都不會刻意打壓,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發生,因此可以說朱元璋是靖難之役的始作俑者。
-
8 # 半大耗子
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標的死對朱元璋打擊非常大,可能是愛屋及烏的原因,朱元璋把對兒子朱標的愛轉到了朱標的兒子,即朱元 璋的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並且決定把皇位傳給朱允炆。這個決定在當時就是一個錯誤,引起了當時朱元璋兒子們的不滿,這為後來朱棣發動 靖難埋下了伏筆。 並且當時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朱元璋把他的兒子封到各地做藩王。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是沒有問題 ,但是朱元璋死後,這些藩王對大明中央集權就成威脅了。
在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上臺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裁撤撤藩。由於操之過急,這引起了藩王的擔心,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看到當時的形式;要麼造反,要麼就等著 被他的侄子朱允炆裁撤掉王位,弄不好還有被他殺掉的可能,在加上當時他身邊的造反家“道衍和尚”(真名姚廣孝)的極力攛掇。使得朱 棣下定決心起兵造反,美其名曰“靖難”。
-
9 # 藤樹先生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西曆1392年),大明朝的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在之後冊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大明朝的太孫。
朱元璋去世後,太孫朱允炆繼位——即歷史上的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長達數年的戰亂,建文帝戰敗,朱棣奪取政權。
個人感覺,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的原因如下:
宗法制影響朱標之所以成為朱元璋的繼承人,其原因並非在於有什麼特殊才幹,而是因為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歷朝歷代,嫡長子繼位都是輕易不能更改的規矩——這便是宗法制的影響。
朱標死後,按照宗法制的規定,此時朱元璋能選擇的皇位繼承人有兩個:一個是自己的嫡次子——秦王朱樉。按照規矩,嫡長子去世後,次子可以進位行使嫡長子的權力;另一個則是嫡長孫——朱標的嫡長子死的早,朱允炆雖然是朱標的次子,但因為長兄身亡,自己順位繼承朱元璋的嫡長孫地位。
而朱棣,是排不上號的皇位繼承候選人。
小概率事件對於朱棣的才幹,朱元璋不是不知道。因此,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也曾擔心自己去世後,朱允炆會不會面臨某個藩王造反而失去皇位的情況。為此,朱元璋問過朱允炆:如果你的叔叔不服你,造反怎麼辦?朱允炆表示自己會“先禮後兵”——既不給叔叔們造反的口實,如果對方執意造反,自己在興兵討伐。朱允炆的回答很讓朱元璋滿意。
但實際上,如果朱允炆真的按照自己答覆朱元璋的話來執政,靖難之役本可避免:因為靖難之役的爆發和建文帝的兵敗都是小概率事件。
而建文帝的軍隊有多次可以致朱棣死地的機會,但都被建文帝所浪費。
因此說,不論靖難之役的爆發,還是建文帝的失敗,在朱元璋眼裡,都是小概率事件,很難發生的事情,因此,朱元璋不會因為小概率事件而傳位給朱棣。
-
10 # 拯救髮際線
首先朱元璋選擇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度,退一萬步講,太子朱標死後,即使皇位不傳給朱允炆,也暫時輪不到朱棣,因為他排行老四,上面還有老二老三。
其次太子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一個兒子,也是朱標作為一個太子,他的權勢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朱元璋一點都不擔心朱標會篡位,反而鼓勵他去組建自己的班底,這在封建王朝是非常罕見的,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喜愛可見一斑,由此可以聯想到,愛屋及烏,在朱標病逝之後,朱元璋自然會把皇位傳給朱標的血脈朱允炆,而且朱允炆的身份地位也很高貴,他是嫡長子長孫。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也是符合朱元璋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的。
最後要說的是朱棣能夠篡位成功也是有很多運氣的成分,或許他的天份很高,但是朱元璋完全就瞧不上。因為朱元璋作為一個父親其實是偏心的 ,他把大部分的關愛都放在了朱標身上,在他眼中除了朱標外,朱棣和其他皇子並沒有什麼不同,說起勇武,反而當時的寧王更勝一籌。
而且朱元璋也萬萬想不到他的兒子朱棣竟然會謀反篡位,如果能夠預先知道的話,也一定不是優先考慮把皇位傳給他,而是會把朱棣幽禁起來,讓他沒有篡位的實力。
-
11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明朝的“靖難之役”是歷史上藩王從地方造反成功的先進典型,至少在所有的大一統王朝中,這是唯一的一次外藩造反成功。
很多明朝歷史愛好者就有疑問,既然如此,當初朱元璋為何不直接就傳位給朱棣?這樣就能避免一場戰亂,沒準還能保全愛子朱標的後代。
朱元璋在精心培養的接班人朱標死後,為新繼承人的確定是傷透了腦筋的,為什麼拋棄掉所有的兒子去立孫子?最根本原因是為了給後世立下一個不可更改的制度,是實實在在的為了防止因皇位爭奪而產生的戰亂。
自古以來,嫡長子繼承製都是各個王朝優先遵從的皇位繼承製,也是最沒有爭議的,朱元璋當然不會放棄這種制度。
朱元璋兒子太多,朱標死後,那些年長些的都在虎視眈眈,即使朱元璋要從兒子中選擇皇位繼承人,也只會遞次選擇,也就是讓次子秦王朱樉做新太子。
但是,秦王的德行不太好,史書中就明確記載:“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即使在他病死後,朱元璋也沒有掩蓋他的過錯,曾在給朱樉的諡文中說:“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
而且,跳過秦王和晉王去廢長立幼的話,也會給所有有野心的兒子們錯覺,即使不是嫡長子或長子也能有機會做皇帝?只要能得到皇帝的喜愛。
有了這種錯覺,他們沒準會想方設法的去爭取討皇帝歡心,併為此做出一些不妥當的事情,甚至會有很多陰謀手段出現,目的就是為了陷害新的繼承人。
甚至在確立了朱標長子朱允炆的皇位繼承人之後,朱元璋不惜發動大案,將有可能對朱允炆的統治造成威脅的驕兵悍將全給清洗了一遍,為他鋪路。
對於藩王的威脅,朱元璋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但他並不覺得藩王造反能成功,因為藩王有幾十個,由於各有私心,他們不可能聯合起來。
而單獨的任何一個藩王造反,朱元璋相信以朝廷的實力是能夠剿滅的,這也是留給朱允炆的一個考驗,如果以舉國之力連某個藩王都不能震懾住,那朱允炆的皇位丟也就丟了,活該丟。
-
12 # 笑談文史生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深受朱元璋喜愛和器重,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為朱元璋的接班人。可惜,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這就給年邁的朱元璋出了一道難題,立誰為自己的接班人?
一、朱標死後在理論上誰可以被立為接班人
1、從明朝帝王傳承規則來看,接班人應該是朱允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皇位的繼承曾經定下了規矩,即《皇明祖訓》中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啥意思呢,第一句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什麼叫立嫡呢?就是皇帝的正妻皇后生的兒子,算嫡子,有嫡子的情況下,要立嫡子,沒有嫡子,才可以立其他妃子生的兒子,原則是選擇其中最年長的。第二句話,就是帝無子嗣,兄終弟及。皇帝要沒有兒子的話,只好由他弟弟來繼承。按照這個規定,朱標死了,應該由他的兒子繼承,但可惜朱標的嫡子朱雄英於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死去。按照“無嫡立長”要求,朱標的繼承人只能是朱標的二兒子朱允炆。
2、從能力來說,朱元璋萌生過立朱棣為繼承人的念頭。在諸多皇子中,朱元璋還是比較欣賞朱棣的。據史料記載,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正是能力突出,到了朱元璋晚年,也曾萌生過把皇位傳給朱棣。據史載,在劉三吾傳記裡就寫過,朱元璋在太子死後面向眾臣表露過立四子朱棣的意思。
二、為何朱元璋最終沒有選朱棣而是選擇了朱允炆
最後,朱元璋之所以沒有選中朱棣,而是選擇了朱允炆,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讓朱棣當皇位繼承人會亂了規矩。朱元璋設計了明帝國的政治框架,以周朝以來封建宗法制為根本思路,嫡長子即位,諸子分封,小宗屏藩大宗,維護秩序穩定,以實現明朝長治久安。如在太子死後貿然立朱棣,則說明宗法制毫無意義。而且,立朱棣為繼承人也遭到大臣反對。在劉三吾傳記裡就寫過,朱元璋在太子死後面向眾臣表露過立四子朱棣的意思,諸臣都不敢講話,只有劉三吾站出來說如立燕王,那將置秦,晉二王於何地?況且太子有子孫?這番話說出來將朱元璋頂了回去,使他打消了冊立燕王為太子的心思。
2、讓朱棣當皇位繼承人可能會留下動盪的隱患。讓朱允炆繼承皇位是名正言順。但讓朱棣繼承皇位,就有可能留下動盪的隱患。因為朱棣是一個藩王,他要是繼位的話,其他藩王可能會有想法。以後,明朝其他藩王也可以有樣學樣,為了爭奪皇位可能會不擇手段殘害皇帝,自己來當。這就可能會動搖明朝根本,以至威脅整個明朝安危,這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
3、朱允炆深受朱元璋喜愛。朱元璋晚年已認識到嚴厲的治國風格需要改變,也就是治國方針要變化,而朱允炆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這正好符合朱元璋接下來施政的要求,而朱棣長年守邊,武將色彩過重,不大符合朱元璋的政治期望。再加上,當時朱允炆受到眾多大臣的擁護。
正是考慮到宗法制度、接下來的施政之策和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最終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而把朱棣排除在外。
-
13 # 數字貨幣智慧量化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若是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能避免靖難之役嗎?朱元璋二十多個兒子當中,他最喜歡的便是這個太子朱標。為了他以後可以順遂的接班,他不吝大舉殺戮罪人,製造了飽為詬病的“胡惟庸案”、“藍玉案”,牽聯人數有幾萬個人。他又花費了不少血汗,給朱標留下了一整套的太子班底,就想著山河的傳承從自己這一代開始能夠連綿不絕,不出什麼亂子。
可惜他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這個兒子竟然是個短命鬼,還沒熬到自己去世就先他而去了。這關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由於他曉得,重選一個太子會引起朝堂怎麼樣的動盪,由於這裡面觸犯了太多太多人的好處。可是沒辦法,太子死了,新的繼承人必需要選進去。就算為了他的大明山河,他朱元璋也要憋著一口氣活下去。其時他另有其餘的兒子,燕王朱棣還排在後面。
無非燕王朱棣倒是最像朱元璋的一個兒子,有雄才大略,他對這個也比較的合意。他有時也揣摩著要不要給這個兒子一個機遇,把山河交給他本人也好放心。他自己一個人想了良久,才召來本人的心腹,正式提了這件事。這話一說,臣子們炸了鍋。他們勸說朱元璋,自古嫡長子繼承製萬古不便,又給他舉例子,說哪些哪些王朝便是由於沒有做到這一點致使爭取皇位,國度大亂的。
並且太子也不是沒有兒子,所以說最符合常理的便是立太子的兒子。朱元璋一想也挺合理,再加上他本人也年紀已高,最初從太子朱標的幾個兒子內裡選了一個朱允炆來當皇太子。而其時朱元璋在立了朱允炆為太子當前,也有一些大臣上奏,就提到了藩王權勢過大,尾大不掉,未來可能會造成要挾這個事情。朱元璋有一次就和朱允炆談話,問他這個事情假如真的發生了,那麼他該怎樣應答?
朱允炆其時也是愣頭青,給他爺爺說了幾句話,總結起來便是先禮後兵四個字。朱元璋聽了笑笑,沒有再說什麼。後來的事證實,朱允炆確實是這麼做的,他曾命令不準雄師殺掉朱棣,只能生擒。而這也是他覆滅一個首要的原因。至於靖康之役,其時朱棣是打著清君側,復原祖制的標語來舉行的。朱允炆這傢伙也是過分現實主義了,他本人削藩,就應該考慮到把他們逼急了造反這類可能性。
並且他本人用人欠妥,臨陣換將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首要的原因。假如這幾點他做好了,那麼靖康之役不可能發生,朱棣也弗成能成為藩王造反勝利的僅有一人。總結一下,朱元璋當時出於現實考慮,不能立燕王朱棣為太子。假如立了他大概沒有靖難之役,但難保其餘的兒子不會再來個造反,這也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假如朱允炆凡是武斷一點,用人切當一點,準備做的齊備一點,他就不會被人篡了位。
那麼咱們現在看到的靖難之役也無非便是朱允炆個人武力值展現的一場大秀。可惜歷史就是歷史,朱元璋立了皇孫朱允炆,朱棣幹掉了皇孫,自己當了天子,靖難之役由此而來。
-
14 # 燈下螢火學歷史
朱允炆不論是資歷還是能力,比他叔叔朱棣要差很多,相信朱元璋也看到了這一點。但為何還要這樣做?我們不清楚朱元璋到底是怎麼想的,我們只能依據結果從後往前推,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朱元璋深知大明根基還不穩,百姓需要這種仁愛之君,這也是朱元璋為朱家江山做的長遠考慮,算盤打的不錯,可惜低估了朱棣的實力,高估了朱允炆的能力。
相關內容
- 朱標去世後,繼承皇位的為何是朱允炆而不是能力巨大的朱棣?
- 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哥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的?
- 在明朝的靖難之役中,大家心理上是會偏向建文帝朱允文還是朱棣?
- 如果朱棣在朱標死後被立為太子,他繼位後會不會也削蕃?
- 如果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失敗了,朱允炆能否按照自己的治國理念創造出一個明朝盛世?
- 為何明朝經朱元璋一朝到朱棣就發展成盛世,而且中間還經歷了靖難之役。而不像漢唐好幾代?
- 如果朱高熾早於朱棣去世,那麼朱棣會把皇位傳給誰?
- 為何朱元璋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而是隔代傳位?
- 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朱允炆的母親結局是怎樣的?你怎麼看?
- 朱元璋稱帝后大殺功臣鞏固皇權,朱棣奪得皇位後同樣有驕兵悍將為何沒有同其父一樣?
朱元璋甚至從來都沒想過他死後朱棣會造反,即使他想到了自己死後會有藩王會造反,但他想破腦袋也不會想到,朱允炆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最終既然會失敗丟掉了皇位。
首先朱元璋沒有在朱標死後冊立朱棣為太子,那也是有原因的。並非因為朱棣不夠優秀,事實上在朱元璋所有兒子中,朱棣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幾個兒子之一。但即使如此,在長子朱標不幸病逝後,朱元璋也沒有冊立朱棣,反而是選擇了皇太孫朱允炆為太子。這全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緣故。朱標是他的嫡長子,所以立太子首選朱標。朱標死後之所以會立皇長孫朱允炆,就是因為在嫡長子繼承製度中,嫡長孫是排行第二位的繼承人。理由就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朱棣雖然很不滿朱元璋的做法,但他奪取天下後,也依舊捨去功勳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於“長嫡承統,萬世正法”的認識。
在朱元璋看來,分封宗室百利而無一害。元朝行政制度的弊端,朱元璋看的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就是想借助宗室治理天下。在朱元璋看來,自家的天下還是自家人看著放心。即使有個別宗室出現動亂也沒什麼關係。畢竟中央掌握了朝廷大部分的兵馬,糧草和財政。即使地方造反,那麼中央鎮壓叛亂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他怎麼可能想到自己挑選的繼承人朱允炆這麼的無能,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還是輸給了朱棣。
朱允炆失敗首先問題就是用人不當,其次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這就導致原本自身的優勢在不斷的縮小。其次朱允炆猶豫不決瞻前顧後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允炆在對付朱棣的時候,擔心別人說他嗜叔,所以朱允炆下令不允許傷害朱棣,正因為他這種瞻前顧後的做法,導致平叛大軍士氣大跌。本身雙方互為敵人,朱允炆這道命令就讓下面的仁不知所以然,打起仗來自然就畏手畏腳。如此一來焉能不敗。
靖難之役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沒有朱棣,也會有其他人發起靖難之役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削藩。削藩事實上就是完全要廢了地方宗室,地方宗室不滿之下肯定會起兵反抗。所以不論如何“靖難之役”都是無可避免的。如果朱允炆沒有那麼迫切的削藩,且毫不留情下死手的削藩。很可能朱允炆的削藩之舉還是有機會成功的。說到底靖難之役中央失敗,朱允炆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