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所謂因為一碗羊湯而滅亡的國家,應該是指中山國。作為“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號強國,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族的分支鮮虞,夏商時期生活在陝西省北部一帶,到西周中期時則漸漸東遷至太行山區,因居於鮮虞水(今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清水河)而得名。春秋初期,鮮虞陸續征服周邊的小國肥、鼓、仇等,並挾裹著它們多次南侵中原,一度還吞併過邢國、衛國,並與齊桓公率領的諸國聯軍長期交戰,是令華夏諸國感到恐懼的異族力量。

    前506年,強盛的鮮虞建立自己的國家,因都城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城內有高山,因此自稱為中山國。鮮虞的存在嚴重威脅到周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晉,因此自從晉文公建立霸業後,持續性的打擊、削弱鮮虞,便成為晉國重要的國策。前489年,晉國執政趙鞅(趙簡子)率軍進攻中山,經過異常激烈的戰鬥後,終於摧毀其主力軍,並近乎將其滅國。

    為躲避晉國的持續進攻,在武公姬窟(前414-前408年在位)的帶領下,中山國軍民採取“走為上”計,向東遷至平原地區並定都顧城(今河北省定州市)。中山武公東遷後,仿效華夏諸國的禮樂制度,對本國的政治、軍事制度進行大幅度改革,使得該國的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但中山國的改革事業尚未完成,便遭遇魏國優勢兵力的進攻,最終在前406年被滅國。

    中山滅國後,桓公姬恆率殘眾重新退回太行山區。在此後20餘年時間裡,中山桓公在勵精圖治的同時,還不斷地率軍騷擾、進攻魏國駐軍,終於在前380年成功復國。中山復國後,歷經桓公、成公父子兩代的辛苦經營,國力不斷增強,並在釁王姬厝在位時(前328-前308年)達到巔峰。

    此時的中山國,佔據今天河北省中西部地區,不僅接連擊敗趙、燕兩大強國,參加山東諸國聯合伐秦戰事,而且還參與“五國相王”事件,日漸引起中原各強國的重視。正是憑藉著這些成就,中山國“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見清人王先謙所著《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經常被後世稱為“七雄”之外的第八號強國。

    然而,中山國的強盛並沒有維持多久,等到釁王薨逝後,由於繼任者姬姿和姬尚尚寵信奸佞、不恤國政,使得中山國事日非,內政和外交均開始走向下坡路。前305-前295年間,趙武靈王利用中山國的衰敗,持續不斷地派兵進攻該國,最終將其徹底擊潰。前295年,中山國都城靈壽淪陷,國王姬尚被俘虜。至此,強盛一時的中山國滅亡。

    不過,對於中山滅亡的原因,《戰國策》給出一種類似於演義性質的解釋。按照此書的說法,中山王某次大宴群臣時,曾命侍從分給他們鮮美的羊湯品嚐。然而,或許是羊湯不夠,或許出於國王的授意,司馬子期沒能分到一口羊湯吃。看著同僚們吃得津津有味,而自己眼前卻是一隻空碗時,司馬子期的心中羞憤可想而知。事後,司馬子期因為受不了羞辱,便憤而逃往楚國,並勸說楚王出兵討伐中山。

    楚國貪圖中山的土地,果然在司馬子期的引導下發兵北上,一戰將其擊滅。在逃往的途中,中山王思索亡國的原由,不禁感慨道:“結仇不在於深淺,在於是否傷害人心。我因為一杯羊湯滅亡了國家,教訓實在過於沉重。”(“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見《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這段記載雖然好看,但存在著致命的史實硬傷,可信度基本上為零。首先,楚國跟中山國相距兩千餘里,並且中間還隔著魏、趙兩大強國,根本不具備勞師襲遠的可能性,即使爭得兩國同意伐滅中山,恐怕也守不住該地。其次,中山跟楚國沒有任何利益衝突,楚國也犯不著去進攻它,況且正史當中也沒有任何關於楚國攻伐中山的記載。

    雖然《戰國策》的記載不靠譜,當時它卻揭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即任何形式的利益分配,都要儘量惠及所有人,並儘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否則,一旦有人發覺分配不公,便會產生被剝奪感,極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彈,在極端情況下便會引發國家動亂。這一點,值得世人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豐田亞洲龍,換裝新款2.0L發動機,售價19.98萬起,值得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