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
2 # 使用者1234709394
粵語,本地人稱為“白話”(北話)。6音9調,是保留古漢語最完美髮音的語言。
粵語有拼音,有歷史,有文字(自古就有),手機輸入法有粵語(例:蘋果手機),海外唐人街唐話即是粵語。
粵語並非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
粵語源於幾千年之雅語,而後不斷經過漢,唐,宋而完善,其讀音與文法與宋朝廣韻一書有詳明瞭,粵語從語法與發音等和上世界初開展的新文化運動的白話文已經大相徑庭! 粵語依然是保留最多文言文法的當代語言,北方各地的方言已經是白話文化了,即使是讀音不一樣,但是它們的語法結構依然是白話文的語法! 粵語的發音語法依然是依稀有古文的韻味,亦言,粵語閱讀古文依然可以暢通的理解其中含義! 如果要說根本點,粵語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語言的承繼者! 北方現在使用的普通話實際上新文化運動的白話文加上普通話的發音而已! 對粵語的任何矮化的企圖,實際上就是對中華文明幾千年的不敬!我們幾百年的對西方的膜拜已經把很多中國的東西破壞殆盡! 唐詩宋詞之韻律於普通話裡蕩然無存,即使現在你用粵語閱讀唐詩宋詞,三國演義,西遊記等,依然是朗朗上口,而且語法之使用,也不會讓粵語使用者覺得難以理解! 現在你應該理解了吧,粵語其實就是祖宗留下來的漢語!普通話不過是白話文而已!
由於文化斷層,教學失傳!導致外人甚至本地人認為粵語無字?事實上,帶“口旁”之借音借字並非粵語正字,粵語文字自古便有,於“四書五經,詩經”等古書中。
舉例今粵錯字: 咁(恁)俾(畀)嘅(忌)嚟(蒞)佢(渠)掂(怗)仲(重)錫(惜)我哋(我等)一蚊(一文)……數不勝數,可惜今粵人識講未識寫,我等更驚後粵人連講都唔識!
我再舉例,粵語常用詞語於古詩中的體現,並未深入研究只是隨便舉:
“三人行,色食性也(行/食)”
“雙兔傍地走(走:意為普語的“跑”)”
“渠會永無緣(渠: 第三人稱“他”)”
“著我舊衣裳(著→著衫)”
“舉頭望明月(望)”
“既含睇兮又宜笑(睇)”
“無處話淒涼(話)”
“企石挹飛泉(企)”
“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聲)”
“昆弟親戚之謦欬(謦欬即“傾偈”)”
“明月幾時有(幾時)”
“問君能有幾多愁(幾多)”
“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
“尋日尋化化不開(尋日)”
“舊時玉謝堂前燕(舊時)”
“都城誰是得閒人(得閒)”
……我讀得書少,你哋蒞補充!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有點戲謔的說法。廣東的廣府白話是一種有音又有很多自造字對應口頭語字詞的語言。這種字很多一直沒有什麼得到較廣泛認同的權威的正字,但從解放前的報紙到現在的新媒體交流手機輸入法的字型檔,一直有較大量這種廣府白話字存在。但大家基本都能參照會意和形聲及前後文將它們認出來。
在解放前,本地人開玩笑將廣府地區大家能書面交流的夾雜了文言文、白話文、廣府白話字的混合而成的一種特別的文體。
解放後,隨著大陸的普通教育的普及,大家書面表達文言文隨著受老一代舊教育者的逐漸減少,文言文大量減少,隨著香港、澳門的廣府白話地位的保留,港澳代之而起的是英語、日語等詞彙以漢字音譯進入書面語。被稱為“新三及第文”。以前的夾雜文言文的三及第相對應自然就成為“舊三及第文”。
在今天,在所有的講廣府白話的人群中,在手機上的文字交流中,雜夾廣府白話字的“三及第文”使用相當多,這其中,除了在港澳,在兩廣絕大多數地方,雜夾英語已不太多,已不太明顯。走出社會的大多數人普遍覺得這種交流更有趣,表達更活,大家更愛用。
精彩的三及第文,講廣府白話的人都愛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