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韓派汗蒸房安裝專家

    1. 追施肥料技術

    養殖黃顙魚的塘口,春季當池塘水溫穩定在8℃~10℃時,即可開始追施肥料。施肥數量應根據水質肥瘦及肥料質量來決定,水產養殖七分養,三分水。水質清瘦,缺少營養,含有機質少,水藻資源貧乏,會影響雜交黃顙魚的品質和產量。通常養殖戶使用透過高溫腐熟的家禽家畜糞便、草雜肥等有機肥料施於池塘,或堆放浸泡水中,或撒灑池塘。每畝一般使用豬糞、牛羊糞250~500kg,或者使用雞糞鴨糞150~400kg。若施用化肥則按氮、磷、鉀之比為1∶1∶0.5,追施時應兌水後全池潑灑,每畝總用量為3~7kg,每次追施間隔5~10天。

    2. 投餵餌料技術

    養殖“黃優1號”雜交黃顙魚的塘口,春季投餵應以黃顙魚專用配合飼料為主,晴天每天定點、定時投餵1次,每次投飼量應為魚體重的1.0%~3.0%,以1小時內吃完為準。以後隨著水溫升高逐漸增加投飼數量,改為每天投餵2~3次。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黃顙魚由於越冬期間沒有投餵,養殖魚類的體質較差。越冬後儘早啟動投餵,溫度合適時可逐漸增加投餵量。越冬後的初期,由於魚類體質較弱,可適當使用一些優質飼料,如魚粉、魚油含量稍高一點,可適當提高投餵頻率。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期很多養殖企業缺乏水產飼料,可能會造成投餵受限或者水生動物飢餓。應急情況下,可以使用一些飼料原料,如魚粉、餅粕類等,可利用小型飼料機或者絞肉機做適當加工後直接投餵,避免因缺乏營養對魚體健康造成影響。疫情後,應儘快補救,透過使用高品質飼料提高魚類生長速度。在春季氣候急劇變化導致應激時,可適度降低20%-50%投餵量。

    3. 春季注水技術

    早春由於水溫低,魚體個體小,活動攝食量小,池水不宜過深。隨著水溫升高,魚體增大,逐漸加深水位。初春最好要大換水1次,換去全池水量的1/2。以後每15天注水1次,每次提高水位10~15cm,3~4月份保持池塘水位1m左右,同時,防止汙水和敵害生物流入。有些池塘漏水,在灌水之前,先找準漏水點,加緊維修。有些池塘引排水溝渠淤泥堵塞,抓緊時間清理修通。有些池塘引水路徑遠,沙漏多,引水入塘量少,要提前排除沙漏,提前開始引水,提前開始蓄水,為養殖做好充分準備。

    4. 春季疾病防治

    春季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應加緊養殖塘的消毒滅菌工作。隨著水溫逐漸回升,有害病蟲害也開始緩慢滋生。池塘和水體消毒滅菌刻不容緩,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是最佳選擇,既經濟實惠,又高效低毒。通常每畝水面使用生石灰25~50kg斤,化水後全池潑灑;或者每畝使用漂白粉3~5kg,兌水潑灑水面。無水池塘,用噴霧器噴霧全塘。池塘要有專人管理,堅持每天早晚巡塘,及時打撈殘食,保持池水清潔,禁止投餵變質的飼料。定期進行藥物預防魚病,每隔15天用漂白粉和硫酸銅溶液全池交替潑灑1次,若發現魚類患病及時診斷治療。除了正常消毒滅菌防治外,養殖黃顙魚的春季應關注水黴病、爛身爛鰓等細菌病,寄生類小瓜蟲病等。

    具體防控技術如下:

    (1)水黴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見的絮狀物,常在水溫10–20℃暴發,一般感染受傷後的魚體。因此,應減少捕撈或轉塘等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天氣晴好時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同時,採取投餵飼料等增強抗病能力措施。

    (2)爛身病、爛鰓病等細菌病通常由假單胞菌、柱狀黃桿菌等細菌引起,在病灶部位引起腐爛症狀,常在水溫15℃左右時開始發病。為避免疾病發生,可在苗種下塘前使用消毒類藥品消毒。小瓜蟲病發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預防和檢測是防控的關鍵。

    (3)發現蟲體時,可多次使用驅蟲藥品驅離蟲體。已經嚴重感染的,要保證水體環境的適宜與穩定,以增強養殖魚類的體質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藥物刺激蟲體脫離魚體,利用小瓜蟲生活史特徵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從而減少患病魚的死亡,減少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具體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