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eelings行攝

    很高興為你解答 我可以試著說說我的看法不管一個攝影師不出去拍攝有多好,他當然只能成為紙上談兵。如果你坐在家裡,依靠修補和後期製作,這是一個藝術作品,不能稱之為攝影作品。如果紙上的理論算作攝影,那麼誰還會帶著大包小包和裝置在野外勞作?

    攝影師想要的是捕捉瞬間,定格最美麗的瞬間,激發他們自己的瞬間,從而感動他人。一部好的攝影作品是攝影師艱苦努力的結果,他依靠耐心來忍受孤獨和各種地理、心理和自然環境的考驗。

    真的很難。

    以下4組照片是2014年7月8日在頤和園拍攝的。那天我想在頤和園拍日落。我看天氣不太好。天色已晚,人們逐漸離開了。我只好不情願地一步一步慢慢走出花園。

    走路時,我覺得天空有點發紅。根據過去的經驗,我覺得有機會。我立即架起三腳架,在現場拍攝。過了一會兒,紅色的太陽反射了半個天空,慢慢地從紅色變成了粉紅色。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顏色。我不失時機地按下快門,留下了這罕見的一幕。

    這時,頤和園的擴音器不停地播放著讓遊客離開公園和想要靜園的聲音。我的心開始發慌,因為此時公園裡沒有人。我是唯一一個拍攝的人,不敢留下來,所以我不得不怏怏地離開公園。

  • 2 # 旅途胖駱駝

    部分同意這個觀點。這個問題應該辨證地看待和分析。

    攝影是一門藝術,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是需要進行實際拍攝,後期則不需要。前期和後期合而為一才是完整的攝影,割裂開片面談論,是不客觀的,也就無法得出還確結論。

    第一、前期需要拍攝實踐。

    只有大量實拍,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攝影的技術和技巧,不在大量拍攝中檢驗理論、積累經驗,只空談理論,那確實是紙上談兵,沒有實踐作支撐,就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不可能長久的。

    第二、攝影后期也是實踐。

    從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後期都是攝影不可或缺的過程。可以說,沒有後期,只有前期拍攝,就不可能有那麼美侖美奐的攝影作品。同時,攝影后期並不是理論探討,而是一種實踐行為,是對前期拍攝的延伸,通過後期的裝置(膠片時代的暗房、數碼時代的電腦等),把攝影師的構思完整表達出來,表達出最理想的效果。

    第三、拍攝也不一定就必須“走出去”。

    攝影是分很多門類和題材的,比如一些靜物攝影(食物、菜品、產品廣告宣傳),就未必需要“走出去”拍。所以,定義一個攝影的流程和場景,需要結合攝影的具體門類,不能片面地下結論。

    最後,攝影師也好、攝影作品也罷,根本的評價標準不是看他怎麼做,而是看他的作品如何。有好的作品,能夠表達有穿透力和張力的美感,就是好作品,出這種作品的,就是好攝影師。

    你好,我是愛生活、愛旅行、閒不住的胖駱駝^_^

  • 3 # 冉佳

    用事實說話,攝影也是如此。

    風光攝影,紀實攝影,人文攝影,特別是野生動物攝影等題材領域的攝影,確實需要攝影藝術家走出去,深入進去,你才有可能的遇到美景,碰上仙境,抓到夢境,捕獲瞬間。有的時候,是你一個人在獨行,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不毛之地,別人很難與你同行,愛好,金錢,時間,器材,風險等,這些都是攝影的相關制約。多少次,你要一個人行攝,一個人擔當所有?

    風光攝影家的最大意義莫過於在無限險峰拍的佳作,比如黃山風光,張家界風光,華山風光,泰山風光等。

    野生動物攝影家,能成功還算速成的那你就是上西藏,去非洲,甘冒天下之大不為,把生死置之度外,終能成大事者。比如國內一個美人,最初是滑翔機運動愛好者,也頗有成就,摘金奪銀的,但一次意外墜落傷及腰椎,從此告別滑翔機運動行業。在選擇後,這位美女抓起了相機,從一開始的一無所知,到短時間內斬獲世界野生動物攝影大獎,在攝影這個超多人氣的圈子裡,展露頭臉,算得上是攝影界速成班速成精英。當然,精英是如何產生的?我個人認為,首先是足夠富有的人民幣的支撐,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錢,真方便。可以上世界頂尖器材,要什麼有什麼?有了錢,真方便。可以上九天攬月,下海捉妖。這就是錢的歷害之處,出行,器材,保險,車馬費等保障到位,你不成功都不行呀?你不成功說明你慫包了,你不能怪誰。

    以上是必須走出去創作的說法,我同意這個說法的必然性,要不,你就是紙上談兵了。

    沒有足夠的錢作支援,沒有先進的攝影器材武裝到牙齒,沒有保障,沒有錢,這是大眾攝影群體,你說的走出去創作,是不是成了空談空話?怎麼辦呢?

    我看只有閉門造車,整個適合自己的玩法,姑且稱之為“窮攝影"吧。微距攝影就挺好的,器材一般也能完成,不用考慮出行攝影的千難萬險。人像攝影也可以立足身邊,創作好片。

    這裡,我還是推薦微距攝影,立馬身邊,立馬家園,一切都變得那麼可能,安全高效,也能出佳作精品,花皆可入鏡,省去許多人民幣之憂,安全和風險的考量,介紹幾幅我的微距攝影,假如你沒錢沒時間,也可以照做。

  • 4 # 空谷幽蘭攝影之旅

    我當然非常同意!再好的攝影家不走出去拍攝,當然只能淪為紙上談兵了。如果坐在家裡,靠修修補補、靠後期製作那是藝術類作品,不能稱之為攝影作品。如果紙上談兵也算攝影,那誰還那麼辛苦的揹著大包,扛著器材,風餐露宿在野外拼搏?

    攝影家要的就是拍攝的那一瞬間,定格最美時刻,激動自己的瞬間,才能感動到別人。一張好的攝影作品,是攝影師付出了心血,靠耐心等出來,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各種地理、心理、自然環境的考驗,

    確實是很辛苦的。

    以下這一組4幅照片,《醉美頤和園》2014.7.8日拍攝於頤和園。那天在頤和園本來想拍日落,拍著拍著看著天氣不太好,天也晚了人們逐漸走了,我也只好戀戀不捨的一步三回頭的慢慢出園。

    走著走著覺得天邊露出了些許紅暈,憑以往的經驗覺得有戲,立即支起三腳架,就地拍了起來,一會兒火紅的太陽映紅了半邊天,慢慢的由紅變幻成粉色,這樣的色彩我可是第一次看到,我不失時機的按動著快門,留下了這難得一見的景象。

    這時頤和園的喇叭一直在不停的廣播讓遊人出園,要靜園了,我的心也開始慌了,因為這時園裡已經沒有人了,只有我一個人在拍,也不敢逗留,只好怏怏的離園。

    發去一組4張,圖4是獲獎作品,20.24分拍攝;圖1是17.58分拍攝,那時天氣就不太好了,但我覺得Swift飛來飛去還是挺好的,以前也沒拍到過;圖3是18.35分,這時的天空是我很喜歡的色彩;圖4是19.58分,紅霞已紅透半邊天。

  • 5 # 使用者安於現狀

    攝影,沒有好的風景,沒有好的素材。就象一個廚師想做一桌好菜,沒有好菜好肉下鍋。真是紙上談兵,沒處下手。

    四川省西南地區樂山景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鳳景區,世界上最高的彌勒佛,高71米,寬24米。

    樂山大佛其雄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座落於岷江

    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

    相傳唐朝時三江交匯處,一到夏季豐雨季,江水暴漲,江面上的行航的船隻,多遭遇水患,船毀人亡,遭遇不測,凌雲寺住持海通法師憐憫眾生,化緣開始建造懸崖絕壁上臨江坐彌勒佛神像以鎮水患

    後來海通法師圓戚,又經過幾代四川官員的努力,歷經九十九年才將佛象建成。樂山太佛是佛教文化的魂寶,是善男信女們嚮往的聖地。

    凌雲寺香火旺盛,遊人如織,是中國佛教文化的聖地。

    樂山風景秀美,滿山遍野綠樹成蔭,凌雲寺寺廟建築巨集偉,多少歷代名人墨客題試留名,有蘇軾,近代有郭沫若,樂山是遊人嚮往的地方,樂山太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 6 # 劉軍逢

    今年春天我到洛寧長水連山看牡丹,汽車順著公路盤山而上,上到嶺上,欲然開廊,映入眼簾的映照山如一條青龍,隱隱約約橫臥在眼底,大路兩旁的小村莊,被紫色的金絲楸花包括著,從不遠處,翠綠的麥苗和金絲楸花簇擁著,像一片花海,迷滿整個山沃,心裡不由的讚歎,風景唯此獨好。

    快到連山時,有一個越野車停在路旁,車頂上站著一個人舉著攝像機,不停的轉換著方向,那神態,那動作,像我在三門峽濱河公園裡的一個彩塑,看著讓人著迷,同車的李姐不加思素的說,;神經病;開車的司機小吳笑著說;李姐這你就不懂了,這是自媒體人,他們為了一個搶人的鏡頭,比這危險的都幹去,;說到這我想起了杭州小夥夏天,那天為了找個摘槐花的鏡頭,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爬到磨溝河的山坡上,同行搭檔小鐮為了搶鏡,爬到樹幹上,此時,我才想到一副美圖讓人看了之後,由一種迫不及待欲罷無能的慾望,想到那裡去看看,為什麼外地的名勝古蹟那麼多,很多都出於攝影師的辛苦和技巧,才把最美的圖畫展現於大家,引來了無數個遊人光臨。

  • 7 # 攢一口袋星星ing

    不同意,

    我認為題主的問題應該分為兩個方面去回答

    因為走出去這句話存在歧義

    第一個意義是思想走出去

    在這個方面上看,攝影師是一定要開放思想,走出去拍攝。

    古往今來,眾多前輩們的實踐告訴我們:

    不能閉門造車,固步自封,只有不斷的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學習新的的經驗和知識,才能逐步提高自己。

    只有理論是行不通的,因為攝影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的專業

    只有知行合一,積極接受前輩們的經驗,繼往開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拍攝出優秀的攝影作品。

    第二個方面,攝影師在身體上走出去

    我認為在身體上走出去,這一個方面不一定是必要的。

    1、風光攝影師是一定要外出拍攝的,

    拍風光攝影師見過的美麗的風景越多,越能夠積累自己的攝影實踐經驗,才能拍攝出優秀的攝影作品。

    2、那麼對於觀念攝影、人像攝影、靜物攝影這種攝影門類來說,

    在室內也是完全可以拍攝的。

    尤其是許多攝影師,在攝影棚內就完成了許多規模巨集大的攝影題材

    因此我認為在身體上走出去這個方面是要是情況而定的,並不是完全所有攝影師都一定要在場室外拍攝。

    另外,題主在問題裡放到了三張照片,

    令我想起了郎靜山老師所拍攝的集錦攝影作品

    郎靜山老師,他秉持著思想先行,並且走出去的觀點。

    將中國畫裡的精髓運用到攝影中去,使國之精粹與攝影相結合,並且郎靜山老師也在室外創作了很多優秀的攝影作品。

  • 8 # 探祕與研究

    同意。

    我們寫作,需要去現場感悟,激發靈感。這個現場,包括歷史遺蹟甚至是淹沒在時光迷霧的漫漶不清的現場。比如餘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古人云,不到瀟湘豈有詩。

    攝影是藝術,任何藝術都需要深入生活,攝影更加需要到現場去感悟、抓拍心中的意向。和繪畫、詩歌不同的是,攝影還存在光影的抓捕。風雨雷電正是出大片的時機。

    比如我和兒子鄭斯文在湖北鍾祥拍攝的這幅。我們正在期望有個豔麗色彩的女人點綴畫面,打破沉悶,不意遠處出現了閃電。如果沒有閃電和大雨,就沒有這幅作品的獲獎。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也有在家裡可以拍攝的花鳥作品,但畢竟只是小品,玩玩而已。 比如疫情期間家裡拍拍消遣。

    也不排除藝術類後期再創作,比如本人這幅18屆省展銀獎《轉型升級》

    第三,作為攝影人,必須記錄時代和人民。比如這次疫情,我就幾次拍攝抗疫題材。

    片子已經投稿,暫時沒有找到。就用最近拍攝的保寧寺的幾張為例。這個唐代古寺去了幾次,唯獨這次遇到了這個靜信師,才拍到稍微滿意的照片。

    總之,象牙塔裡產生不了作品,藝術家都需要走出去。

  • 9 # 山野村夫孤狼

    我認為一個攝影家就應該走出去,廣泛接觸大千世界。攝影就好比開汽車,開好汽車就必須有公里數,那就是多開才有公里數。攝影能成“家”不光有紮實理論的造諧,更應該有使人有過目而不忘的照片創作作品。

    如果攝影家不走出去接觸山山水水去拍攝美的東西,只關在家裡造車根本就產生美感就沒有好的作品就成不了家。

  • 10 # 攝影師老茂

    攝影是分類別的,風光攝影和街拍是肯定需要走出去的,靜物和產品攝影就不一定了,但是所有攝影門類都是需要學習的,外出攝影是要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儲備的情況下的,否則就算天天跑西藏也是在胡拍亂拍。

  • 11 # 麥莎風雨攝影

    是的,不出去拍攝,那就閉門造車,但是,恰恰就是有很多所謂的攝影大師。就是這樣,從來都沒有出去拍攝過。卻能在網上說的天花亂墜,甚至還開攝影課,教別人學習攝影,所有的內容,全是在網上收錄而來的東西。你不親自出外實踐拍攝是根本學不會的。

  • 12 # 時尚街拍RT

    再好的攝影家不走出去也是紙上談兵,你同意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人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句話。體現的哲學思想是“知行合一”。在早期哲學思想裡,主張“吾日三省吾身”,以思為主,也以讀書為主。但是慢慢地人們發現光讀書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就是你攝影再好沒出去磨鍊一下都是埋沒了人才

    越是高階的攝影師,越會注意選擇天時地利,光有理論不行的走不通的,要把理論跟實踐運用起來,而且要堅持下去,高手就是這也錘鍊出來的,希望我能幫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平時不好好聽課考試前一週複習真的可以不掛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