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6089248049

    ①皮疹(常為斑丘疹)、面板瘙癢或蕁麻疹等較常見,發生率 3—9%。重症還可能發生其他過敏性反應,如剝脫性和紫癜性病變、多形性紅斑等。一旦出現面板病變,應即停藥;②腹瀉、噁心、嘔吐、胃痛或陣發性腹痛等,發生率 1—3%。重症或持續存在時應作適當的對症處理;③手腳麻木感、刺痛或疼痛、乏力等末梢神經炎症狀,以及粒細胞缺乏症、貧血、血小板減少、全血細胞減少、骨髓抑制等極少見,發生率

    少數人有皮疹,食慾不振,腹瀉腹痛,低熱。暫時性轉氨酶升高,粒細胞減少。服藥初期可誘發痛風,故開始4-8周內可與小量秋水仙鹼合用。劑量過大時可引起肝損害,死亡。

    少數患者可有頭暈、頭痛、嗜睡、關節痛、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間質性腎炎、脈管炎、末梢神經炎、皮疹、蕁麻疹、瘙癢、脫髮、面板及齒齦出血、口腔潰瘍、低熱等,偶可引起寒顫、高熱、腺體腫大、眼及面板黃染、中毒性肝炎、肝細胞壞死、腎功能衰竭、黑色尿、大泡性或剝脫性皮炎等嚴重反應。

    雖然此藥可誘發中毒性肝炎,但全身性和中毒性反應並不常見。可能生成腎結石及血液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常見,有時誘發全身性脈管炎可導致死亡,此種反應通常發生在用藥數週之後(較少在治療後立即出現),表現為各種皮疹、發熱、非侷限性淋巴結病和嗜酸細胞增多;面板反應可發展至大皰性或中毒性剝脫性皮炎;假若反應嚴重可導致腎、眼、血液及肝臟損害,包括急性肝細胞壞死。即使經過適當治療,恢復也較緩慢,且預後不定。

    在治療期間可出現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有報告發生白內障者。

    毒副作用

    別嘌醇(別嘌呤醇)是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它是透過抑制該酶的活性,減少次黃嘌呤、黃嘌呤合成尿酸,從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別嘌醇是防治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等病的常用藥物,不良反應少,比較安全,可以長期服用。但根據我們應用別嘌醇多年的觀察,該藥在臨床應用中,病人也發生了一些不良反應,故提醒病人注意以下毒副作用。

    藥疹在用別嘌醇的患者中,有2%~4%的人出現面板、黏膜藥物疹。藥疹形式多樣,有斑丘疹、蕁麻疹、皰疹、固定性藥疹及黏膜潰瘍等。藥疹是一種過敏反應,它的發生率與用藥劑量無顯著關係,但大劑量用藥者,藥疹常較重。藥疹的發生時間也不盡相同,短者用藥後2~3天,長者數月後才出現。發生藥疹的病人要立即停藥,更換其他降尿酸藥物。較輕藥疹停藥後很快消失;藥疹較重者停藥後需要對症治療。

    肝臟損害筆者發現,在用別嘌醇的病人中轉氨酶及轉肽酶升高者約佔5%~10%,但發生真正藥物性肝損害者極少,多數患者轉氨酶增高是其他病因引起的。這些疾病有:①痛風肝臟損害,除轉氨酶升高外,肝臟活檢發現,患者肝間質炎症,肝細胞混濁水腫,中心小葉脂肪浸潤、沉積,周圍毛細血管膠原化等。②肥胖痛風者多,大量飲酒者多,這些人多有脂肪肝,脂肪肝常是痛風患者轉氨酶增高的一個重要因素。③痛風同時兼有慢性肝炎等病者也並非少見,這些肝病也是患者肝功能異常的原因。所以痛風患者服別嘌醇後轉氨酶增高時,在停服別嘌醇一月後複查肝功能,如果轉氨酶正常或明顯降低,說明肝功能異常可能是藥物所致,應更換降尿酸藥;如停藥後轉氨酶並不下降,可能肝功能改變與本藥並無關聯,應另找原因。

    血細胞減少在我院診治的一千多例服別嘌醇的痛風病人中,血液中單項白血球減少者佔3%左右,遠低於國外報道的9%~15%,這可能是與我院病人用藥量小有關;全血細胞減少發生率不足0.9%,而且都發生在院外用藥量每天超過600mg的病人,這些病人在停藥後1~3月,血細胞全部恢復正常。其後有5例又重新接受小劑量(每日200m g)別嘌醇治療,均未再出現血細胞減少,證明該藥的骨髓抑制與用藥劑量有一定關係。

    為了減少別嘌醇的毒副反應,每個接受該藥治療的病人必須進行血常規、肝功能及腎功能等專案的藥前檢測和藥後的定期複查對照發現不良反應要立即停藥,並及時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腸粘連會導致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