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ang15260939961

      截肢手術後這樣進行康復訓練:(1)恢復活動,促進癒合和鎮痛:如術後情況穩定, 手術區疼痛減輕時,就可以開始床上活動及做床上保健操, 內容包括健肢的運動、腹背肌練習和呼吸操。早期活動有利 於預防併發症。此外,還應保持適當的體位姿勢,以防止關 節攣縮。  適當包紮可以防止腫脹,促進殘肢的收縮定型;殘肢的 硬包紮可能是截肢術後鎮痛的**方法。除常規用彈性繃帶 加壓包紮外,還可用unna糊劑做半硬包紮,或用石膏繃帶 做硬包紮。硬包紮可以防止水腫,保持殘端外形,促進傷口 癒合。下肢的硬包紮,還為早期負重和及時安裝假肢創造了 條件。  鎮痛的另一重要方法是使用麻醉劑,但這類藥物的使用 應該有嚴格的限制。術後3 ~4天內可皮下注射麻醉劑,之後改為口服,使用期限一般為術後4周。對術後鎮痛是否可 以降低患肢痛的發生率有不同觀點。(2) 安裝即時假肢:對因非血管病變截肢的體力好、 殘肢長度合適的青年患者,可考慮安裝即時假肢。  殘端血運 不良,切口有感染、炎症,面板過緊,年老體弱有臟器病變 和髖膝關節屈曲攣縮者,不能安裝即時假肢。其方法是在加 強的石膏硬包紮外面安裝桿狀假肢3以手術後立即安裝為 例:術後1~2天可開始在步行器內進行部分負重練習,也 可先用假肢踩體重計,體會適當負重時的肢體感覺,從而掌 握適當的負重量。  術後1 ~2天的負重一般不超過5千克, 創面癒合之前不超過10千克,術後4周內不超過15千克。 練習次數和時間的要求:第1天練習負重1次,持續1 ~5 分鐘,以後逐漸增加練習次數和時間。先在步行器或平衡槓 內行走,逐步過渡到扶拐行走。10天左右更換1次石膏, 術後1個月左右即可裝配永久性假肢。  也有人主張在術後2 周,傷口基本癒合後安裝即時假肢。安裝即時假肢的優點在 於它可有效地防止全身性併發症和殘肢的各種失用性變化, 促進傷口癒合,形成良好殘端,加速步行功能的重建,縮短 康復週期,以及產生良好的心理影響。安裝即時假肢的不良 反應有殘端發生壓迫潰瘍、滑膜囊炎等。  殘肢血液迴圈不佳 者不宜裝配即時假肢。(3) 從切口癒合至安裝好永久性假肢這一段時間稱為 假肢前期。在這一段時間內,除進行保健操性運動外,還應 強調關節活動度練習和肌力練習。出現關節攣縮時可進行被 動關節功能牽引以矯正畸形。肌力練習包括操縱假肢的動力 肌、近端關節的固定肌以及扶拐行走所必需的肩帶肌和伸肘 肌等。  在上肢截肢後擬安裝挽索式假肢時,一般有4個基本的 假肢操作動作:上臂截肢時的肩關節前屈、健側聳肩;前臂 截肢時的前臂旋前和旋後動作,應重點增強其肌力和關節活 動範圍。安裝電假肢時,利用肌電反饋訓練方法做增大肌電 訊號及改善其隨意控制的練習有特殊意義。  下肢截肢時應盡 早在步行器或平衡槓內練習單腿步行和扶拐步行。(4) 安裝假肢後,除進行上述訓練外,主要是依據假 肢的功能設計進行操作假肢的訓練。訓練時應循序漸進,動 作由簡到繁。傷肢假肢在假肢屈伸、旋轉、假手開合等基本 操作的基礎上練習日常生活活動動作。  練習必須持之以恆, 反覆進行,逐漸使動作趨於熟練,得心應手,從而提高效 率,節約能耗,達到實用水平。否則,設計製作精密的假肢 也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下肢安裝假肢後做站立、平衡、 步行、上下樓、臥倒站起、騎腳踏車等練習,養成良好的姿 勢習慣。  還應練習假肢的裝卸,要求能獨立順利完成。基本 功能恢復良好時,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殘疾人的特殊體育運 動,以求進一步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受騙上當大多因為貪心,似乎不貪就不會上當,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