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惟德是崇
-
2 # 首輔文華殿大學士
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與我決一死戰!夏侯傑直接嚇死,曹操數萬大軍掉頭就跑,張飛喝退曹操數萬大軍,論嗓門翼德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
3 # 大馬哈魚12
《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盧,的盧!今日妨吾!’言畢,那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
《三國志·蜀志·先主備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語》:“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透過比對可以知道為什麼,劉備能做到的事情,他的大喝可以說讓的盧馬力氣倍增。
-
4 # 中行偃
毫無疑問!張遼。“張遼止啼”是千真萬確的。話說: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領重兵西征張魯,讓護軍薛悌給合肥守軍送去一封信函,信函邊還寫明,要在有敵人來攻時再開啟來看…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東吳之主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張遼與諸將開啟信,信中說:“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合肥諸將們都感到疑慮。
張遼根據曹操遠征漢中而合肥缺乏後援的現狀,做出了分析,提出在合肥城還沒有被孫權大軍完成合圍之前,率先出擊,“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就可以守住城池。張遼此番分析消除了諸將的疑惑。李典也對張遼所說的話表示贊同。
於是,張遼在當夜募集敢於出城迎戰的精銳將士八百人,開剝牛肉賞給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色剛亮,張遼披甲持戟,親自先登直陷敵陣,撕裂了東吳軍隊的防線。在他率軍衝入東吳的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邊大聲呼喊著自己的名號,一邊登鋒陷陣,衝入東吳的營壘。
此後,張遼率軍繼續猛攻,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東吳眾將士也因驚慌失措而不知道該如何應付,於是,孫權等人逃跑到一座較高的山冢上,用長戟來自衛。張遼見敵方主帥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
但孫權沒有輕舉妄動,隨後孫權發現張遼所率領計程車兵非常少,於是聚攏東吳軍隊將張遼的部隊重重包圍。張遼的軍隊分別向左向右驅逐圍兵,然後徑直向前實施“急擊”,將東吳的包圍圈開啟。在戰鬥中期,張遼曾經帶領著中期破圍的幾十人突出了重圍,沒能衝出重圍的人們大聲呼喊:“將軍要捨棄我們嗎?”於是,張遼帶領著中期破圍的幾十人,又殺入了重圍,去救援的餘眾幾百人。孫權軍隊皆望風披靡,沒有人再敢抵擋張遼了,也被稱為“權眾破走”。
這次戰鬥,雙方從凌晨戰到中午,吳軍士氣全失,回軍修整守備,合肥守軍的軍心因為首戰大勝而安定了下來,李典、樂進等合肥諸將們都對張遼表示心服口服。
那麼說到這裡,張遼尚未止啼?還有:而後,孫權率軍守在合肥地區十餘日,認識到不可能奪取合肥城了,於是退兵。張遼率領諸軍乘勢追擊,幾乎再次捉住孫權。同時,張遼又統籌了戰局,準確預估了孫權的逃生路線,並分兵繞過東吳軍隊進行毀橋。而孫權與甘寧蹴馬趨津,又有谷利鞭馬助勢,才得以躍過斷橋,死裡逃生。張遼因為不知道孫權的相貌而錯失了活捉孫權的機會。曹軍士兵聽說此事都表示嘆息悔恨。曹操得知此戰,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為徵東將軍。
此役之後,若江東小兒啼哭不止,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
不過細心的讀者都能發現紕漏!張遼怎麼會不知道孫權的相貌呢?
《獻帝春秋》記載著:“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即孫權)。’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嘆恨。
這一段顯然就有問題!《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張遼既然已經殺到了孫權的麾下!!!就是判斷也能判斷出麾下之將不是孫權也是顏良一級的主將。他怎麼就沒有像斬顏良那樣斬得孫權呢?而且,他是親自看到過這個主將的(即使當時不知道他是孫權)。
怎麼後來又說不認識孫權了呢?至少張遼是兩次以上見到過這個主將!!!不然他怎麼會對這個“便馬善射”“上長下短”的“紫髯將軍”印象如此深刻呢……
好了,就算張遼已經知道這個人就是孫權!你道他真的就能有所斬獲嗎?我看未必。
孫權雖然很狼狽,但並沒有生命之憂。張遼領教過孫權的武功,確實是比顏良厲害的多!孫權用長戟自守,張遼就拿不下他,孫權可沒有像顏良那樣坐以待斃,況且當時還有甘寧也在,更重要的是——淩統。
當時,孫權決定從合肥撤軍,前部兵已然出發,魏軍將領張遼等忽然衝到逍遙津北邊,孫權讓前頭兵轉回來,但是部隊已走遠了,一時開不回來,以致淩統和親兵三百人被魏軍包圍,好容易才救孫權出了圍。
孫權、甘寧蹴馬趨津,逃至逍遙津邊,但是敵人破壞了橋樑,只剩下兩條長板。幸而谷利著鞭助勢,使得孫權快馬跳過橋。
淩統則轉回迎戰,左右的人全都陣亡,淩統也受了傷,還奮力殺死幾十個敵兵,一直到估量著孫權脫了險,淩統才肯退下來,而橋斷路絕,他就穿著鎧甲潛入水中進行潛泳,淩統游到南岸後,因左右盡死而非常難過,在津渚痛哭流涕。
是不是?淩統的戰績與張遼幾乎一模一樣!也斬殺了張遼軍幾十人。
在撤軍途中,孫權已經到了船上,忽然見到淩統活著回來,既大驚又大喜。淩統卻痛心親隨都戰死了,沒有一人回來,悲痛之情難以剋制。孫權用自己衣袖給淩統擦乾眼淚,對他說:“公績,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還怕沒有人嗎?”淩統受傷的很嚴重,孫權於是留他在船上,幫他全部更換衣服。他的傷口多虧卓氏良藥,才得不死。
淩統斬殺的都是張遼親自挑出來的精兵強將,張遼斬殺的不過都是些東吳的烏合之眾。哈哈哈……淩統的武功比張遼可強大的多!!!
淩統唯一不如張遼的就是嗓門不行。所以,張遼在《三國演義》中才是最能喊的人。
回覆列表
從《三國演義》前六十回來看,喊聲高的人多數在劉備一方,少數在曹操一方;如果說誰是最能喊的人,那就非劉備一方的張飛莫屬。
在劉備一方,關羽、劉備、張飛、趙雲、馬超等,都是能喊的人。
在曹操一方中,夏侯惇和許褚也是能喊的人。
在《三國演義》第五回中,先是敘寫了關羽的“大呼”。書中這樣寫道:“言未畢,階下一人大撥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這個“大呼”的人,就是關羽。正是他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華雄斬殺,留下了“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這裡的“大呼”,一定會是聲如巨雷、驚天動地的 。
在《三國演義》第十八回中,敘寫了夏侯惇的“大叫”“大呼”。書中這樣寫道:“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於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這裡的“大叫”“大呼”,音量也是巨大的。
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中,敘寫了劉備的“大叫”。書中這樣寫道:“玄德早揮鞭出馬大叫曰:‘來者莫非子龍否?’那將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這裡“拜伏”的人,正是趙雲。劉備這裡的“大叫”,也一定是猶如洪鐘的。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中,敘寫了劉備的“大呼”。書中這樣寫道:“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盧,的盧!今日妨吾!’言畢,那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這裡劉備的“大呼”,也一定是猶如洪鐘的。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中,敘寫了張飛的“厲聲大喝”。書中這樣寫道:“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在這裡,張飛的“厲聲大喝”,使曹軍“盡皆股慄”,聲音一定如書中所寫“如巨雷”。正是由於張飛的“如巨雷”的“厲聲大喝”,讓曹軍“盡皆股慄”,才有了本回後面所寫的情形:“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中,敘寫了趙雲的“大叫”。書中這樣寫道:“刺斜裡一彪軍殺出,大叫:‘我趙子龍奉軍師將令,在此等候多時了!’”趙雲這裡的“大叫”,也一定是十分洪亮而具有震撼力的。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中,敘寫了張飛的“大叫”。書中這樣寫道:“早見四下火煙布合,山口一軍擺開,為首乃燕人張翼德,橫矛立馬,大叫:‘操賊走那裡去!’諸軍眾將見了張飛,盡皆膽寒。”張飛的“大叫”,使得“諸軍眾將”“盡皆膽寒”,足見張飛喊聲之大——如洪鐘,如巨雷。張飛喊聲的震懾力,在此可見一斑。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中,敘寫了許褚的“大叫”。書中這樣寫道:“許褚提刀大叫曰:‘吾即譙郡許褚也!’目光四射,威風抖擻。”這是許褚在答應馬超時說的話,聲音也是洪亮有力的。但是,他的“大叫”是不能同張飛的“厲聲大喝”和“大叫”相提並論的。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中,同樣寫到了馬超的“高叫”。書中這樣寫道:“超挺槍縱馬,立於陣前,高叫:‘虎痴快出!’”
可以設想:馬超的“高叫”同許褚的“大叫”,應當是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