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三國志·劉曄傳》太祖徵張魯,轉曄為主簿。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
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軍遂還。
曹操為什麼不從?難道劉曄說的不對嗎?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傅子》: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這回曹操聽劉曄的話了!既得隴 復望蜀乎?(鄧士載偷渡陰平)
那麼我們看,是不是曹操不採納劉曄的建議去攻打蜀地、而採納劉曄的建議不去攻打蜀地!那麼說到底,曹操就是不想攻打蜀地!為什麼?難道劉曄建議乘勝追擊拿下蜀地真的不對嗎?這是問題的關鍵。
自從劉備亡故後,曹魏開始將主要精力用來對付孫吳。222—223年,曹丕出動三路大軍伐吳,受阻撤退;224、225年曹丕又兩次親征至廣陵,因無法渡江而撤軍。而曹魏與蜀漢接壤的關中、隴西等地則明顯防備鬆懈。
226年,曹丕病死,曹睿即位,當時魏國朝廷有議論,可乘諸葛亮在漢中,一舉出兵討伐他們,曹睿亦有意。但是,被孫資叫停了!(姜伯約大戰劍閣道)
《資別傳》: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發大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資。資曰:“昔武皇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帝由是止。
孫資認為漢中、南鄭等地險峻,大舉興兵必天下騷動,耗費巨大,於是提出命大將分別據守險要之地,只待魏國國力強大,蜀、吳必定不戰而降。
哈哈哈!這回明白了吧,不用考慮夷陵之戰、《三國志》、《三國演義》。一切都不用!曹丕、曹叡都不可能攻打“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曹操啊!太偉大了!劉曄雖然聰明絕頂但他是絕對比不上曹操的。
無獨有偶,孫資的這番言論,被諸葛聽到了?諸葛在漢中獲得了曹魏朝廷上發生之事,明白漢、魏若長此以往,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況且此時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軍備鬆懈,而漢軍卻在經歷過南征和兩年操練,軍力已經大大的提高。以有心攻無意,諸葛亮認為的北伐良機已經到來。
然而,凡事都是雙刃劍。曹叡因為地勢險峻打不得你;你打曹叡就是平鋪直敘了?哪兒那麼容易!於是艱苦卓絕的北伐生涯開始了……當然,這已經離題越來越遠了。
絕不是上策!劉備勝,曹丕打孫權;孫權勝,曹丕也得打孫權!“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這才是魏武帝聖於用兵的原因!才算得上上上策。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三國志·劉曄傳》太祖徵張魯,轉曄為主簿。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
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軍遂還。
曹操為什麼不從?難道劉曄說的不對嗎?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傅子》: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這回曹操聽劉曄的話了!既得隴 復望蜀乎?(鄧士載偷渡陰平)
那麼我們看,是不是曹操不採納劉曄的建議去攻打蜀地、而採納劉曄的建議不去攻打蜀地!那麼說到底,曹操就是不想攻打蜀地!為什麼?難道劉曄建議乘勝追擊拿下蜀地真的不對嗎?這是問題的關鍵。
自從劉備亡故後,曹魏開始將主要精力用來對付孫吳。222—223年,曹丕出動三路大軍伐吳,受阻撤退;224、225年曹丕又兩次親征至廣陵,因無法渡江而撤軍。而曹魏與蜀漢接壤的關中、隴西等地則明顯防備鬆懈。
226年,曹丕病死,曹睿即位,當時魏國朝廷有議論,可乘諸葛亮在漢中,一舉出兵討伐他們,曹睿亦有意。但是,被孫資叫停了!(姜伯約大戰劍閣道)
《資別傳》: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發大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資。資曰:“昔武皇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帝由是止。
孫資認為漢中、南鄭等地險峻,大舉興兵必天下騷動,耗費巨大,於是提出命大將分別據守險要之地,只待魏國國力強大,蜀、吳必定不戰而降。
哈哈哈!這回明白了吧,不用考慮夷陵之戰、《三國志》、《三國演義》。一切都不用!曹丕、曹叡都不可能攻打“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曹操啊!太偉大了!劉曄雖然聰明絕頂但他是絕對比不上曹操的。
無獨有偶,孫資的這番言論,被諸葛聽到了?諸葛在漢中獲得了曹魏朝廷上發生之事,明白漢、魏若長此以往,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況且此時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軍備鬆懈,而漢軍卻在經歷過南征和兩年操練,軍力已經大大的提高。以有心攻無意,諸葛亮認為的北伐良機已經到來。
然而,凡事都是雙刃劍。曹叡因為地勢險峻打不得你;你打曹叡就是平鋪直敘了?哪兒那麼容易!於是艱苦卓絕的北伐生涯開始了……當然,這已經離題越來越遠了。
絕不是上策!劉備勝,曹丕打孫權;孫權勝,曹丕也得打孫權!“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這才是魏武帝聖於用兵的原因!才算得上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