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鐳射唱機與鐳射唱片是當代鐳射應用技術最為成功的傑作。鐳射唱機和鐳射唱片簡稱“CD唱機”或“CD唱片”。CD為英文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的縮寫,意為小型數碼音訊唱片。與傳統唱機相比,鐳射唱機具有許多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能提供優良的高保真度、高純度音質;立體聲左右聲道分離度達85分貝,頻率響應在5~20000周(赫茲)之間,諧波失真為0.004%,不存在抖晃率問題,唱片壽命極長,幾乎永不磨損,動態範圍超過90分貝,已接近大型交響樂隊的動態範圍。可以使記錄在唱片上最細微柔弱的聲音忠實、清晰地再現出來:強勁的低音使人感到褲腿擺動,聽提琴聲時松香味十足,高潮來臨勢如排山倒海,沉寂時連歌星啟唇時的紋理也盡再現……這一切都令音樂迷們高“燒”不退,如醉如痴。在簡述鐳射唱機的工作原理時,不妨與傳統的唱機作一比較。普通唱機的唱片表面刻有一條連續不斷的音軌“紋槽”,這條連續不斷的“紋槽”裡記錄著各種模擬音響訊號。當拾音器唱針直接接觸音軌紋槽時,隨著紋槽的擺動幅度和深度的不斷變化,拾音器即從音軌上拾取唱片的模擬訊號。唱片由唱機(彈簧發條或電機)帶動,按順時針方向、等角速度旋轉,唱針順著紋槽,由唱片的外圓向內圓移動,並連續不斷地讀取上面的訊號,這些訊號經過電路處理和放大後,由揚聲器放出唱片的聲音。普通唱片一般由塑膠製成,由於唱針與唱片是直接接觸,因此唱針容易因摩擦和磨損而產生放音失真。鐳射唱機工作原理與普通唱機截然不同。它灌錄在唱片上的訊號是數字訊號,是一連續不斷的“坑點”軌跡、即“0”和“1”數字符號。這些“坑點”的深度一般為0.1微米(1微米=1/1000毫米),軌跡之間的距離為1.6微米,每毫米有625條,一張CD唱片軌跡數約為2萬條,全長可達5公里。鐳射唱片上的“小坑”是下凹的。光拾音器上的掃描鐳射束是來自唱片下部,因此“坑點”對鐳射束來講卻是凸出的。當鐳射拾音器發出的鐳射束掃描聚焦於唱片鍍鋁的“坑點”上時,便被漫反射,這時光拾音器檢出的訊號為“0”;鐳射束照射在無“坑點”處時,光線反射回光路而被檢拾出,這時訊號為“1”。隨著唱片的轉動,長短“坑點”不斷地掃過鐳射束,反射光的密度、強弱也將相應地變化,形成連續訊號流,經光電轉換、電流電壓轉換、放大、整形後,即獲得了唱片上所記錄的數字聲音訊號。數字聲音訊號中包含調製、同步、糾錯等資訊,故必須經解碼、數字濾波和D/A(數字/模擬)變換才能獲得模擬聲音訊號。鐳射唱片實際上是光碟的一種,是資訊存貯的載體或稱之為“媒介”。光碟的基板採用玻璃或塑膠,製作的關鍵是要在基板上形成一層記錄薄膜,並刻上記錄槽,整個盤面大部分割槽域是資料道,用於貯存資訊或資料,在該區域內刻有一條螺距為1.65微米(頭髮絲直徑約為70微米)寬1微米的螺旋形溝槽,溝槽由數不清的凹坑點組成的。各溝槽又被分為32個扇段,便於各種資訊的貯存。而這隻有頭髮絲的1/70那麼細的溝槽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這當然還離不開鐳射這個神奇之光。具體方法是:先在基板上塗上一層極薄的保護膠層,把鐳射束聚焦成直徑為1微米以下的細光對膠層曝光。為了保證螺旋形溝槽之間的間隔處處相等,還必須給鐳射配上一個自動聚焦系統和一個自動跟蹤系統,因為在曝光時基板是勻速旋轉的。曝光後再作顯影和烘乾處理,然後在基板上塗一層薄導電層和鎳膜,這時在鎳膜上已形成溝槽。將鎳從玻璃基板上分離下來,再重新複製到具有記錄膜的基板上去,便得到了一塊完整的附有預刻槽的光碟。光碟的基板不是隨便拿一塊玻璃或塑膠就行的,它必須經過精密拋光,要求透光率在90%以上,而且剛性要好,能經得起高速旋轉,對記錄膜親和性要好,熱傳導率低等。同時對記錄膜材料的要求也高,希望它再現性好,靈敏度高,而且記錄資訊後儲存壽命應在10年以上。光碟在加工過程中對環境要求也很苛刻,以至人眼難以分辨的塵埃,也會對它造成誤差以至失真。此外,嚴格的測試和封盤都是必不可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別傷感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