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看這四位奉天靖難公爵都是誰。明成祖朱棣透過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朱棣當然要給手下效力的武將們以封賞,同年九月,他大賞奉天靖難的武將。其中,丘福被封為淇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朱能被封為成國公,食祿也是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此外,又有十三人被封侯爵,十一人被封伯爵。
淇國公丘福是鳳陽人,是燕王護衛軍的千戶,勇武有餘、謀略不足,為人正直,屬於朱棣絕對的心腹,是和朱能、張玉一樣的核心骨幹,參加過白溝河、夾河、滄州、靈璧等大戰,升任中軍都督同知。永樂七年率軍北征,在臚朐河慘敗而死,時年六十七歲,朱棣下令奪去淇國公的爵位。成國公朱能是懷遠人,他的父親和邱福一樣,是燕王府護衛軍的副千戶,朱能繼承父職,追隨朱棣起事,升任指揮同知。因為年輕,他在大戰中表現更為突出,曾率三十名敢死隊衝散數萬南軍,先後打敗過耿炳文、李景隆、平安等人,升任都指揮僉事。
滄州之戰,斬首萬餘級。險惡的東昌之戰,朱棣陷入重圍,大將張玉戰死,朱能拼死護衛朱棣突圍。淝河之敗後,朱能堅決主張繼續南進,在靈璧之戰中生擒平安,升任右軍都督僉事。永樂四年七月,為徵夷將軍,率軍討伐安南,死於軍中,時年三十七歲。到了永樂六年七月,因為平定安南的大功,朱棣又進封張輔為奉天靖難英國公,沐晟為奉天靖難黔國公。
所以,朱棣所封的四位奉天靖難國公分別是:丘福、朱能、張輔、沐晟。此外,朱棣在建文四年還追封戰死的張玉為奉天靖難榮國公,陳亨為奉天靖難涇國公,永樂十六年姚廣孝死後,追贈他推忠輔國榮國公。
這類追封的爵位一般都不會讓子孫世襲,但也有例外。比如徐增壽,他是徐達的三兒子,官至右都督,朱棣起兵之後,他暗中支援,謀為內應,被建文帝親手處死。朱棣登基,先是追封他為武陽侯,第二年又追贈為定國公。徐增壽是徐皇后的弟弟,朱棣例外開恩,准許徐增壽的兒子徐景昌承襲這個爵位,但不是奉天靖難定國公,而是欽承祖業定國公。
那麼,朱棣一共封了五位國公,這裡為什麼沒有姚廣孝?姚廣孝,僧名道衍,是朱元璋分配給朱棣的高僧,最早幫助朱棣下定決心起兵,並秘密籌畫。起兵之後,姚廣孝輔佐朱高熾留守北平,運籌帷幄,在戰事膠著的情況下,他敏銳發現南京空虛,建議朱棣揮師南下,不佔城池,直取南京。可以說,在許多關鍵的節點上,姚廣孝都給了朱棣非常重要的建言,所以《明史》中說,朱棣奪得天下,姚廣孝“論功以為第一”。
朱棣登基後,讓姚廣孝做了管理僧錄司的左善世。永樂二年,讓姚廣孝還俗,做了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由此可見,朱棣對姚廣孝的評價很高,但根本沒有考慮過要給他進封公爵,原因應該是下面幾點:
第一,姚廣孝是世外的僧人,不適合封爵。建文四年朱棣封賞功臣時,姚廣孝還是僧人,兩年後朱棣才要求他還俗。把一位僧人封為國公,驚世駭俗,極不恰當。所以一直等到姚廣孝死後,才追贈他一個推忠輔國榮國公。
朱棣死後,他的兒子明仁宗讓張玉、朱能、王真、姚廣孝四人配享明成祖廟廷。但是,後來的明世宗否定了這種做法,認為姚廣孝“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又把姚廣孝移出了太廟。這恐怕也是當初朱棣的想法。
第二,勳爵是對軍功的頂級獎賞,姚廣孝的資格不夠。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時,因為太師李善長早早追隨自己,一直充當大管家,在明朝建國和制度設計等等方面有過重要的貢獻,所以封他為南韓公,軍師劉基封為誠意伯。姚廣孝有功於朱棣,但這種功勞比起李善長、劉基的卓越貢獻,顯得過於單薄。
給他封公太高,封伯又太低。而且姚廣孝一直隱於幕後,沒有像李善長、劉基一樣,在官員中積累公開的威望,現在突然封為國公,讓那些在戰場上拼殺的將士不服氣,所以乾脆不封。
我們先看看這四位奉天靖難公爵都是誰。明成祖朱棣透過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朱棣當然要給手下效力的武將們以封賞,同年九月,他大賞奉天靖難的武將。其中,丘福被封為淇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朱能被封為成國公,食祿也是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此外,又有十三人被封侯爵,十一人被封伯爵。
淇國公丘福是鳳陽人,是燕王護衛軍的千戶,勇武有餘、謀略不足,為人正直,屬於朱棣絕對的心腹,是和朱能、張玉一樣的核心骨幹,參加過白溝河、夾河、滄州、靈璧等大戰,升任中軍都督同知。永樂七年率軍北征,在臚朐河慘敗而死,時年六十七歲,朱棣下令奪去淇國公的爵位。成國公朱能是懷遠人,他的父親和邱福一樣,是燕王府護衛軍的副千戶,朱能繼承父職,追隨朱棣起事,升任指揮同知。因為年輕,他在大戰中表現更為突出,曾率三十名敢死隊衝散數萬南軍,先後打敗過耿炳文、李景隆、平安等人,升任都指揮僉事。
滄州之戰,斬首萬餘級。險惡的東昌之戰,朱棣陷入重圍,大將張玉戰死,朱能拼死護衛朱棣突圍。淝河之敗後,朱能堅決主張繼續南進,在靈璧之戰中生擒平安,升任右軍都督僉事。永樂四年七月,為徵夷將軍,率軍討伐安南,死於軍中,時年三十七歲。到了永樂六年七月,因為平定安南的大功,朱棣又進封張輔為奉天靖難英國公,沐晟為奉天靖難黔國公。
所以,朱棣所封的四位奉天靖難國公分別是:丘福、朱能、張輔、沐晟。此外,朱棣在建文四年還追封戰死的張玉為奉天靖難榮國公,陳亨為奉天靖難涇國公,永樂十六年姚廣孝死後,追贈他推忠輔國榮國公。
這類追封的爵位一般都不會讓子孫世襲,但也有例外。比如徐增壽,他是徐達的三兒子,官至右都督,朱棣起兵之後,他暗中支援,謀為內應,被建文帝親手處死。朱棣登基,先是追封他為武陽侯,第二年又追贈為定國公。徐增壽是徐皇后的弟弟,朱棣例外開恩,准許徐增壽的兒子徐景昌承襲這個爵位,但不是奉天靖難定國公,而是欽承祖業定國公。
那麼,朱棣一共封了五位國公,這裡為什麼沒有姚廣孝?姚廣孝,僧名道衍,是朱元璋分配給朱棣的高僧,最早幫助朱棣下定決心起兵,並秘密籌畫。起兵之後,姚廣孝輔佐朱高熾留守北平,運籌帷幄,在戰事膠著的情況下,他敏銳發現南京空虛,建議朱棣揮師南下,不佔城池,直取南京。可以說,在許多關鍵的節點上,姚廣孝都給了朱棣非常重要的建言,所以《明史》中說,朱棣奪得天下,姚廣孝“論功以為第一”。
朱棣登基後,讓姚廣孝做了管理僧錄司的左善世。永樂二年,讓姚廣孝還俗,做了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由此可見,朱棣對姚廣孝的評價很高,但根本沒有考慮過要給他進封公爵,原因應該是下面幾點:
第一,姚廣孝是世外的僧人,不適合封爵。建文四年朱棣封賞功臣時,姚廣孝還是僧人,兩年後朱棣才要求他還俗。把一位僧人封為國公,驚世駭俗,極不恰當。所以一直等到姚廣孝死後,才追贈他一個推忠輔國榮國公。
朱棣死後,他的兒子明仁宗讓張玉、朱能、王真、姚廣孝四人配享明成祖廟廷。但是,後來的明世宗否定了這種做法,認為姚廣孝“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又把姚廣孝移出了太廟。這恐怕也是當初朱棣的想法。
第二,勳爵是對軍功的頂級獎賞,姚廣孝的資格不夠。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時,因為太師李善長早早追隨自己,一直充當大管家,在明朝建國和制度設計等等方面有過重要的貢獻,所以封他為南韓公,軍師劉基封為誠意伯。姚廣孝有功於朱棣,但這種功勞比起李善長、劉基的卓越貢獻,顯得過於單薄。
給他封公太高,封伯又太低。而且姚廣孝一直隱於幕後,沒有像李善長、劉基一樣,在官員中積累公開的威望,現在突然封為國公,讓那些在戰場上拼殺的將士不服氣,所以乾脆不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