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國藩謹啟叔父大人座下:
八月二十二日發十二號家信,想已收到。九月十五、十七連到兩折差,又無來信,想四弟、六弟已經來京矣。若使未來,則在省,還家時,將必書信寄京。
侄身上熱毒,近日頭面大減。請一陳姓醫生,每早吃丸藥一錢,又小有法術。已請來三
次,每次給車馬大錢一千二百文。自今年四月得此病,請醫甚多,服藥亦五十餘劑,皆無效驗。惟此人來,乃將面上治好,頭上已好十分之六,身上尚未好。渠雲不過一月即可全愈。侄起居如常,應酬如故,讀書亦如故。惟不做詩文,少寫楷書而已。侄婦及侄孫兒女皆平安。
陳岱雲現又有病,雖不似前年之甚,而其氣甚餒,亦難驟然復元。湘鄉鄧鐵松孝廉於八月初五出京,竟於十一月卒於獻縣道中。幸有江岷樵(忠源)同行,一切附身附棺,必誠必信。此人義俠之士,與侄極好。今年新化孝廉鄒柳溪在京久病而死,一切皆江君料理,送其靈櫬回南。今又扶鐵松之病而送其死,真俠士也。扶兩友之柩行數千裡,亦極難矣。侄曾作鄒君墓誌銘,茲付兩張回家。今年七月忘付黃芽白菜子,八月底記出,已無及矣。
請封之典,要十月十五始可頒恩詔,大約明年秋間始可寄回。
聞彭慶三爺令郎入學,此是我境後來之秀,不可不加意培植。望於家中賀禮之外,另封賀儀大錢一千,上書侄名,以示獎勸。餘不具。
侄謹啟
評點:江忠源乃義俠之士
曾氏現存家書中,給叔父的有七封。曾氏有兩個親叔:大叔早卒,小叔名驥雲。曾氏給叔父的七封信,均是寫給小叔驥雲的。驥雲沒有親生兒女,以國華即溫甫為撫子。從現有史料看來,驥雲也是個只見讀書不見功名的人。因為父母高壽,而自己又靠兄子傳香火,大約終其一生,未與兄長分過家。
這一個時期,曾氏的家信中均談到"熱毒"事,給叔父的信也談到此事。曾氏在本年五月得了一種面板病,換了幾個醫生,都將它當做熱毒治,但都沒有治好。此病日後幾乎伴隨著曾氏的後半生。從各種症狀來看,他所患的應是牛皮癬。此病最是頑固難醫,又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在以後的戰爭時期,每當軍事不利,曾氏身上便奇癢難熬,以至於搔得渾身出血而仍不止癢,令他痛苦萬分,直覺"無生人之樂"。直到晚年,此病大概也沒有徹底痊癒。信中說到一個名叫鄧鐵松的舉人,在京患肺病,回湘途中死在河北獻縣,死後由朋友江忠源料理後事,並護送靈櫬回家。獻縣到湘鄉三千多里路,一路上靠著舟車執行,其間的艱難辛苦,可想而知。江忠源能為如此之事,實不容易,故曾氏稱他為"真俠士"。
江忠源亦是曾氏的朋友,並對曾氏日後的事業大有影響。我們借評點此信的機會來說說這個人。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寧人,道光二十四年以舉人身份入京會試,未第,留居京師,由郭嵩燾介紹,拜訪曾氏。黎庶昌編的曾氏《年譜》中有這樣一段話:"江公素以任俠自喜,不事繩檢。公與語市井瑣事,酣笑移時。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顧嵩燾曰:"京師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時承平日久,聞者或駭之。"江忠源喜任俠,不拘小節。曾氏與他初次相見,即談笑甚歡,並認定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且預見他今後當建立功名,又將死於節義。那時大家都在過太平日子,誰也沒料到不久之後會有戰事發生,故對曾氏這幾句預言大為驚駭。後來,這些話都一一應驗。曾氏被譽為善識人,尤善識士。對江忠源的識別,是一個極有說服力的例子。
在送鄧鐵松靈櫬之前,江忠源也曾護送過新化籍舉人鄒柳溪的靈櫬由京回湘。江之俠名因而大播京城。曾氏也很熱心公益事,遇有鄉親友朋的喜喪集會,他都積極張羅參與。他詩文好,聯語更做得好,不僅自制,還代人制,故而當時京城流傳兩句頗有點調侃味道的話,道是:包送靈柩江岷樵,包做輓聯曾滌生。
侄國藩謹啟叔父大人座下:
八月二十二日發十二號家信,想已收到。九月十五、十七連到兩折差,又無來信,想四弟、六弟已經來京矣。若使未來,則在省,還家時,將必書信寄京。
侄身上熱毒,近日頭面大減。請一陳姓醫生,每早吃丸藥一錢,又小有法術。已請來三
次,每次給車馬大錢一千二百文。自今年四月得此病,請醫甚多,服藥亦五十餘劑,皆無效驗。惟此人來,乃將面上治好,頭上已好十分之六,身上尚未好。渠雲不過一月即可全愈。侄起居如常,應酬如故,讀書亦如故。惟不做詩文,少寫楷書而已。侄婦及侄孫兒女皆平安。
陳岱雲現又有病,雖不似前年之甚,而其氣甚餒,亦難驟然復元。湘鄉鄧鐵松孝廉於八月初五出京,竟於十一月卒於獻縣道中。幸有江岷樵(忠源)同行,一切附身附棺,必誠必信。此人義俠之士,與侄極好。今年新化孝廉鄒柳溪在京久病而死,一切皆江君料理,送其靈櫬回南。今又扶鐵松之病而送其死,真俠士也。扶兩友之柩行數千裡,亦極難矣。侄曾作鄒君墓誌銘,茲付兩張回家。今年七月忘付黃芽白菜子,八月底記出,已無及矣。
請封之典,要十月十五始可頒恩詔,大約明年秋間始可寄回。
聞彭慶三爺令郎入學,此是我境後來之秀,不可不加意培植。望於家中賀禮之外,另封賀儀大錢一千,上書侄名,以示獎勸。餘不具。
侄謹啟
評點:江忠源乃義俠之士
曾氏現存家書中,給叔父的有七封。曾氏有兩個親叔:大叔早卒,小叔名驥雲。曾氏給叔父的七封信,均是寫給小叔驥雲的。驥雲沒有親生兒女,以國華即溫甫為撫子。從現有史料看來,驥雲也是個只見讀書不見功名的人。因為父母高壽,而自己又靠兄子傳香火,大約終其一生,未與兄長分過家。
這一個時期,曾氏的家信中均談到"熱毒"事,給叔父的信也談到此事。曾氏在本年五月得了一種面板病,換了幾個醫生,都將它當做熱毒治,但都沒有治好。此病日後幾乎伴隨著曾氏的後半生。從各種症狀來看,他所患的應是牛皮癬。此病最是頑固難醫,又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在以後的戰爭時期,每當軍事不利,曾氏身上便奇癢難熬,以至於搔得渾身出血而仍不止癢,令他痛苦萬分,直覺"無生人之樂"。直到晚年,此病大概也沒有徹底痊癒。信中說到一個名叫鄧鐵松的舉人,在京患肺病,回湘途中死在河北獻縣,死後由朋友江忠源料理後事,並護送靈櫬回家。獻縣到湘鄉三千多里路,一路上靠著舟車執行,其間的艱難辛苦,可想而知。江忠源能為如此之事,實不容易,故曾氏稱他為"真俠士"。
江忠源亦是曾氏的朋友,並對曾氏日後的事業大有影響。我們借評點此信的機會來說說這個人。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寧人,道光二十四年以舉人身份入京會試,未第,留居京師,由郭嵩燾介紹,拜訪曾氏。黎庶昌編的曾氏《年譜》中有這樣一段話:"江公素以任俠自喜,不事繩檢。公與語市井瑣事,酣笑移時。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顧嵩燾曰:"京師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時承平日久,聞者或駭之。"江忠源喜任俠,不拘小節。曾氏與他初次相見,即談笑甚歡,並認定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且預見他今後當建立功名,又將死於節義。那時大家都在過太平日子,誰也沒料到不久之後會有戰事發生,故對曾氏這幾句預言大為驚駭。後來,這些話都一一應驗。曾氏被譽為善識人,尤善識士。對江忠源的識別,是一個極有說服力的例子。
在送鄧鐵松靈櫬之前,江忠源也曾護送過新化籍舉人鄒柳溪的靈櫬由京回湘。江之俠名因而大播京城。曾氏也很熱心公益事,遇有鄉親友朋的喜喪集會,他都積極張羅參與。他詩文好,聯語更做得好,不僅自制,還代人制,故而當時京城流傳兩句頗有點調侃味道的話,道是:包送靈柩江岷樵,包做輓聯曾滌生。